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 Vol. 39 Issue (4): 362-366   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双创”实践
梁齐伟1,2, 王滨1     
1.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2.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社科教研部, 嘉兴 314000
摘要: 在转型与变革中,中国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双创”时代。“双创”既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应将“双创”纳入其视野中,并不断深化对“双创”的认识。通过对“双创”的概念和本质、“大众”群体在“双创”中的地位和作用、“供给侧”改革与“双创”的关系、“双创”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文化建设对“双创”的引领等六个方面的理论思考,进而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指导“双创”实践。在将“双创”纳入马克思主义视野中,还需要坚持历史与现实逻辑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行合一的方法论来指导“双创”。因此,将“双创”纳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双创     视角     方法论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Liang Qiwei1,2, Wang Bing1     
1. School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Department, Tongji Zhejiang College, Jiaxing 3140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China walks into a new era—"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ra.The no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es as not only the new impetus for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t theory.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ancing with times of Marxist theory enables it to includ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emphasis on practice will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 this paper, we explain the guidance of China's Marxist theory for the practice of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ix aspects:the notion of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nature,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mass" groups in the notion, its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side reform", and its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equity, the guidanc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for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 order to incorporate the notion into Marxist theoretical study, we still need to adhere to Marxism tradition:unificat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oncrete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unity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o guide the practic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corporate the no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t theory.
Key words: Marxis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pective     methodology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 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创新放到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 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理念需要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早在2014年9月, 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 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思路, 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尔后, 2015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双创”又被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此外, “双创”的群众热情非常高, 各种创客空间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双创”已成为当今中国关注、热议的话题。因此, “双创”作为改变中国发展转型的一种倡导, 应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野之中, 去关注和研究。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内容, 同时还可以用这一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中国大地的“双创”实践。

一、“双创”理应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新视野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双创”正是立足于我国实际,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这体现出“双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具备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 应将“双创”纳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中,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这种与时俱进来源于实践需要并指导实践。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 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 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2]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精华, 它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 孕育发展而来的, 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而前进的。“双创”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不断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是指它能够指导社会实践, 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双创”之所以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就在于它能够引领这个时代新的发展, 并反过来指导“双创”实践。此外, 与时俱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总趋势,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3]。马克思主义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需要社会实践的滋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从诞生开始就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实践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体现。可见, 马克思主义自身以及学科扩展都需要社会创新实践来滋养, 而“双创”正是社会创新实践的体现。“双创”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实践, 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即创造性的品质, 而且需要人们积极地发挥主体意识即主观能动性, 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双创”活动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且能够使人们的创造性品质和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可见, “双创”不仅拓展了经济发展的视野, 而且也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开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关心政治素养、文化素养, 但可能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品质培养不够, 以为这都是专业课要培养的内容。其实,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需要探讨怎样将“双创”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课中。创新方法怎么融入素质培养中去?创新实践怎么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去?进而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下, 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有什么关系?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弄清这几个问题, 才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功能, 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里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如何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将创新教育深入通识教育中以及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如何?创新理念本身怎么能够促进思想教育改革即“二维创新”?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关注“双创”的几个主要的视角

“双创”战略的提出, 有其现实的基础, 也有其理论的依据。因而, 深化对“双创”战略的认识, 必须着眼于理论上的思考, 并用理论自觉地指导“双创”实践。因此,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关注“双创”。

(1) 关注“双创”的概念和本质。“双创”的内涵丰富, 同时, 也存在很多争议, 怎样立足中国的国情看“双创”的核心内涵。例如: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创新与创业有什么关系等。有人在现实教育和活动中常常强调用创业代替创新, 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 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如果按照上述观点把创新创业等同起来, 只看到创新创业的联系, 就会混淆创新创业的概念。米克斯认为:“创业是创造新的商业; 然而创新是在市场中应用一种发明。创业不是创新, 创新也不是创业。创业可能涉及创新, 或者也并不涉及; 创新可能涉及创业, 或者也并不涉及。”[4]基于此, 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 辨证地分析创新和创业的关系, 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是一种独立思考、不落俗套、不断向上的追求, 更多体现为精神和意识。而创业是一种高远的志向、既定的目标和艰苦实践的结合, 更多地表现为能力和成就。创业是创新实践的深化[5]。因此, 既要关注“创业”与“创新”的差异, 又要努力探索“创业”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及其本质上的渗透与融合。正如有人所说, 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空洞的, 没有创业的创新是苍白无力的。其实关于“创业”与“创新”, 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这种研究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观、创业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关注“大众”群体在“双创”中的价值和地位。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 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大众”作为群众的代名词同样也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创新不仅仅是以科学家为主体, “双创”更鼓励并激发“草根”(大众)这一创新创业主体所迸发出的创新力量, 而“草根”(大众)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正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推动者”基本命题的充分诠释。人作为生产力要素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因此, 今天在“双创”大潮中, 人民群众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个作用是如何发挥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真正的英雄。”所以,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 诸如:关于“大众”在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以及如何丰富发展这一理论?大众创新与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有什么关系?

(3)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双创”的支撑。“双创”的主体是人, “双创”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智慧, 把“人”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 最终, 为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而奋斗。正如习近平同志提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6]可见, “双创”与人自身发展密切相关, 如何将“双创”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值得研究的。创新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也是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重要手段,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更好发展。因此, 把“双创”与人类自身发展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增强创新的人文关怀, 也有利于确定创新的最终价值目标, 更有利于丰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 指导每个人实现“中国梦”。例如, 创客行为, 不仅能实现经济价值, 也能自我实现, 并使人的能力得以解放。因此, 应该关注如下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哪些因素?创新实践在创新中起到哪些作用?“双创”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什么途径来促进的?它与人的劳动有什么关系?它与人的闲暇有什么关系?创客空间作为“双创”的载体与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是什么关系?

(4) 关注“供给侧”改革与“双创”的关系。当前, 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 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虽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及文化生活需要, 但是, 经济社会一则资源存在稀缺性, 二则技术手段存在有限性, 因而经济增长必然需要克服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这二者之间的矛盾, 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 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过程中, 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 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 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所以, 在“供给侧”改革中, 创新驱动具有战略引领作用, 可以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 有助于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以创新驱动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更需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于此,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 应该关注如下问题:“双创”与“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什么关系?“双创”如何促进经济发展转型?互联网+时代“双创”的作用?“双创”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什么关系?

(5) 关注“双创”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双创”可以激发亿万普通大众的创造力, 他们也可以因此改变命运, 这是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最好诠释, 即“双创”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双创”的主体日益多元化、大众化, 改变以往以大学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创业格局, 科技、留学归国人员也纷纷加入“双创”大潮之中。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成为“双创”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互结合, 不仅提高了“双创”的效率, 也大大地降低了“双创”的门槛, 因而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所以, 随着“双创”的深入发展, 正在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在“双创”大潮中, 大众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不仅促进了社会充分就业和社会公平, 而且对维持社会稳定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据全球创业报告显示, 目前中国的创业指数为79%, 远高于全球51%和亚洲64%的平均水平。因此, 应该关注如下问题:“双创”是如何促进社会稳定的?“双创”与社会本质有什么关系?“双创”与社会公平有何关系?“双创”在哪些方面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6) 关注文化建设对“双创”的引领。通过中国的创新实践,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 “双创”需要文化来支持, 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有自觉实践, 中国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继承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的基础上, 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熊彼特指出:“创新是个人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行为的组合体。主要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三个层面。”[7]大力发展“双创”战略, 需要有创新创业文化作为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持。为此, 应当把创新创业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双创”的实践相结合, 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动力。因此, 有如下问题值得研究:什么是创新文化、创业文化?两者有什么关系?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冒险精神?传统文化中哪些优秀的东西可以挖掘?创新创业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如何传播?

三、关注“双创”需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 关注“双创”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而且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正如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这是人所共知的。做事情方法得当, 会事半功倍; 方法不当, 则会事倍功半, 甚至得不偿失[8]。因此, 将“双创”纳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中, 马克思主义既能指导“双创”实践, 反过来又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1) 关注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统一。“双创”是以历史为逻辑起点, 又承载着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使命。一方面,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包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使中国人民形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为“双创”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 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的历史实践为“双创”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实践是永无止境的, 新的问题也昭示着新的理论不断产生, 因此, “双创”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正是在总结先前的理论成果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为解决现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的新思路。所以, “双创”标志着我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和把握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 “双创”也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始终坚持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统一性。

(2) 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显然, 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能教条化, 在指导各国实践过程中,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双创”战略的提出, 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不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结果。这真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10]。因此, 正是这一特点, 决定了我们在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关注“双创”这一问题时, 必须要深入实际去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 努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李克强总理到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的考察, 以及各地开展的创客空间调研活动, 都是为了从创客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创业者免走或少走弯路。

(3) 强调“知行合一”。古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 他的基本思想就是知与行是一体的, 不可分割的。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又将这一思想继承并发展, 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所谓“知行合一”, 知是指科学知识, 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行是指人的实践, 包括创新、创业活动; 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双创”大潮的影响下, 根据大众创新创业的需要,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创业并非凭空想象, 而是建立在人类对知识不断学习、传播和应用基础之上,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起到基础和支撑的作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让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鼓励大众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的培训, 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情况下, 勇于投身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创新, 勇于创业, 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韦建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2.
[2] 周希贤.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 2011: 135.
[3] 高源. 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D]. 长春: 吉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
[4] 周艳春. 关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J]. 生产力研究, 2009(22):255–256.
[5] 杨向荣, 陈伟. 大学生创新实践指导[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 156-158.
[6] 习近平. 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N]. 人民日报, 2014-05-04(7).
[7] 陈向军, 陈金波. 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 2015(9):75–77.
[8] 何静. 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与应用[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167.
[9] 韦建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64.
[10]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