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 Vol. 40 Issue (1): 24-29   PDF    
对外新闻编译中的叙事建构策略——以《环球时报》为例
莫锦灿, 袁卓喜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南宁 530004
摘要: 对外新闻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其编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我国国际形象,乃至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对外新闻是国家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行为,其编译本质上是新闻再叙事行为。通过尝试在对外新闻编译研究中引入叙事理论视角,以环球时报中英文网的新闻语料为例,从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以及参与者重新定位等角度探讨对外新闻编译中叙事建构策略的具体运用,为提高我国对外新闻编译传播效果探索新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 对外新闻编译     叙事建构     环球时报    
Narrativ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Trans-editing of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A Case Study of Global Times
Mo Jincan, Yuan Zhuox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hannel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enhancing China's global image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ing tells China stories and spread Chinese voice worldwidely.From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with Global Times as a case study, this article analyzes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temporal and special framing, selective appropriation of textual material, framing by labeling, and 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 in a bid toexplore trans-edit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China's glob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roughits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
Key words: the trans-editing of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     narrative construction     Global Times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及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对中国发展尤为重要。而对外新闻是传递中国声音,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在国家对外宣传中的作用日渐凸显。环球时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类报刊, 具有一定权威性。其英文版Global Times, 主要以外籍人士和在中国的英文读者为目标读者群, 从中国人的视角, 以理性和开放的态度, 报道和解读中国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 Global Times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 其新闻叙事策略的恰当运用关乎国家对外话语权的成功确立。如何才能做好对外新闻编译呢?这是对外新闻编译研究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叙事理论为框架, 将对外新闻编译视为对外新闻叙事的再建构, 着重考察其建构策略的具体运用, 进而论证对外新闻编译中叙事策略运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对外新闻编译与叙事

叙事, 即“叙述+故事”。“叙事”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既是一种话语方式,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其作为话语方式来说, 叙事即讲故事[1]。在我国,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 “叙事是与描写、抒情、议论等相对的概念”, 随着西方叙事传入我国, 在其影响下, 叙事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用语言陈述”, 开始具有了叙事学意义上的“叙事”[2]。后经典叙事学是在经典叙事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范式调整与转换, 致力于扩大研究范围, 既包括与文化研究相关的对象, 也包括了超越文本范围, 将文本与语境相结合的研究。“这样的结合, 显然更为合理, 也可以预示将出现更多的成果。”[3]

叙事, 不仅仅是在描述事实, 实际上更是对事实的一种建构。蒙娜·贝克较早地将后经典叙事学与翻译结合起来。她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之中, 不管是无意之举, 还是有意而为, 凡参与到对社会现实的建构, 主要通过四种建构策略: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和对人物事件重新定位, 在目的语语境中进行建构叙事, 来引起政治上的反响或者共鸣, 实现对事实的建构[4]

翻译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其中, “新闻编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活动”[5]。编译是为了使经过编译之后的新闻, 除了要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之外, 还要符合“译语读者的认知期盼”[6]。“编译”顾名思义, 即“编辑+翻译”, 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从内容和形式对新闻文本加以编辑。实际上, 对外新闻, 是在传递中国的声音, 讲述中国故事。我国的对外新闻编译也绝不只是简单地将中文进行翻译转换, 而是将对外新闻采取编译的方法。通过编译, 在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同时, 兼顾建构我国的国际形象的使命。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叙事与对外新闻编译之间的联系密切, 叙事与对外新闻编译都是在讲述故事。叙事, 尤其后经典叙事也强调叙事的交流作用, 而对外新闻编译是一种对外宣传, 是促进我国与国际上的交流的活动。究其本质, 对外新闻编译根本上是一种新闻再叙事的行为。在对外新闻编译研究中引入叙事理论视角, 可以给对外新闻编译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是对提高我国对外新闻编译传播效果的策略和路径的一次新探索。

二、对外新闻编译中的叙事建构

从本质上来看, 对外新闻编译是一种再叙事行为, 通过采取不同的叙事建构策略, 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 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然而, 中西文化, 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在对外新闻编译中, 采取何种叙事建构策略, 很大程度上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一事实密切相关。“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 自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 如何恰当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 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意识, 提高文化素养。”[7]译者在对外新闻编译过程中, 关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采取适当的叙事建构策略, 对原文的内容做一定筛选, 让原文的措辞有所变通, 然后进行编译, 实现对事实的建构, 从而准确地讲述中国故事。

(一) 立足英语语言习惯, 让不同时空的叙事产生联系

西方读者是我国对外新闻的目标读者。立足英语语言习惯, 在对外新闻编译中采用流畅的英语, 将叙事文本置于西方读者的时空中, 能使目的语读者将所阅读到的叙事文本与其现实生活中的叙事联系起来, 有助于读者理解我方对相关叙事的立场与观点, 实现对外新闻编译中的有效再叙事。

例1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2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 要达到理想的彼岸, 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

译文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pledged unswerving efforts to promote clean governance and fight corruption, as the nation commemorated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Long March with a gathering on Friday.

例2    中国国土资源部9日发布消息称, “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 将严格建设用地总量管控, 落实城市开发边界。

译文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must make better use of building land, authorities announced Sunday night.

关于新闻中日期的表达, 中文与英语很不一样。中国习惯某月某日来表达, 而西方常常习惯用星期几, 甚至更具体地来进行事件时间的限定。鉴于此, 在对外新闻编译中, 译者设法置身于英语读者的时空, 立足英语语言习惯, 进行新闻编译。例1、例2的新闻编译, 采用目的语常用的日期表达方式, 时间分别用了“Friday”和“Sunday night”来表述。这样, 减少了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 减轻了他们的陌生感与怪异感。经过如此处理的新闻, 可使编译后的新闻更符合目的语受众的阅读习惯, 有助于他们将当前叙事与生活中的相关叙事联系起来, 对外新闻中的相关叙事也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二) 选择性省略不译, 以求更优外宣效果

选择性省略不译是指通过省略来对文本素材进行选择性采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原文中的深层含义的抑制。在实施中国走出去战略, 建立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时代大背景下, 在恰当表达我方政治立场、叙事观点的前提下, 可以小幅度地偏离原文, 省略不译一些信息, 以达到更优的外宣效果[8]

例3    尤其应当批评的是, 美国和西方至今仍未失去政治干涉非西方国家的兴趣, 对搞乱某个发展中国家很不在乎

译文    The US and the West should take the blame for their continuing interest in interfering in non-Western countries.

在例3中有选择地省去了“对搞乱某个发展中国家很不在乎”这一句的翻译, 目的是通过措词抑制我国对美国和西方干涉他国政治的反感, 因为已经有“批评”, “美国和西方至今仍未失去政治干涉非西方国家的兴趣”这样的表述。“搞乱某个发展中国家”与“政治干涉非西方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译文中将这个整体翻译出来, 已经能明确表达我国对干涉他国内政的反感, 所以对外编译中选择性地省略不译, 给对方留下一定回旋的余地, 同时避免因语气过于强硬而不利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

例4    美国在本届联大期间另外搞了一个难民峰会, 总统奥巴马在峰会上表示, 美将在下一财年安置11万来自全世界的难民, 这个数字比2015年几乎多出60%。

译文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said his country will accommodate 110 000 refugees in the next fiscal year, 60 percent more than the figure in 2015.

新闻的叙事视角与叙事聚焦的选择与调整, 不仅是一种叙事策略, 也是一种传播策略[9]。在例4中, 译文省略了“美国在本届联大期间另外搞了一个难民峰会”等内容, 这些文字体现了中国对美国在联大难民移民流动问题高级别会议期间另起炉灶, 组织了另一个针对难民问题的国际峰会的做法不满。在译文中选择性地隐去这部分内容, 将新闻聚焦放在美国对安置难民的财政投入上, 巧妙地避免了因叙述焦点的不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有效地提高了对外新闻编译的传播效果。

(三) 补充信息, 以加强原文中的隐含叙事

在对外新闻编译中, 为了使译文和原文在内容、形式和所要传达的精神上对等起来, 通常会采用增译法, 在原文的基础上, 添加有效的补充信息, 来加强原文中的隐含叙事。

例5    此次应邀访越, 两国海军将开展互相参观、足球友谊赛等一系列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活动。相信此访定能增进双方互相了解, 密切友谊, 为两国两军友好关系发展作出贡献。

译文    “This visit will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e friendship, thus contributing to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t the government and military levels”, said Wang, adding that mutual visit and football match will be held in the following days.

Chinese naval fleets have visited Vietnam several times since 2001.However,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the Chinese naval fleet to visit CamRanh Port after it was opened as an international port in March this year.

在例5中, 关于10月22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访问越南的报道中, 在编译后的英语新闻中, 通过增译法, 添加了相关信息。越南允许中国海军舰船停靠金兰湾, 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金兰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水港之一, 我国对外新闻编译中选择性地增加这段背景信息的补充, 向读者强调这是中国军舰首次停靠金兰湾, 旨在强调这个“首次停靠”的意义。之前越南在10月2日允许美国军舰在越战之后首次停靠金兰湾, 为了在南海问题上加强合作, 此次也邀请中国军舰停靠访问。这次停靠表明我方在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上取得又一个进步, 并且向读者, 尤其西方读者传达了越南对中国的立场, 并能向外释放出这样的信号:越南没有一味地亲美, 而是想在中美之间取得平衡。

例6    22日,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举行开馆典礼, 公开展示一批“慰安妇”制度幸存者捐献的各类纪念文物。

译文    A comfort women museum in Shanghai opened to the public on Saturday, displaying various items donated by researchers and survivors to expose the notorious crimes of Japanese troops during World War II(WWII).

例6中, 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了不定式引导的目的状语, 清楚明白地向读者表明这个历史博物馆的开馆目的, 馆内陈列各类纪念文物, 其实就是为了揭露日军在二战期间犯下的罪行。添加这一信息, 能更好地传达原文中的隐含叙事: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馆内的各类纪念文物是对战后日本政要不反省, 不道歉, 还图谋为侵略战争翻案这一行为的有力反击, 是日军在二战期间奸淫暴行的钢铁一般的罪证, 是不容抹掉的, 同时其深层涵义还蕴含了对日军在二战期间非人罪行的无声谴责。

(四) 合理重构标题, 以有效引导读者的叙事反应

“新闻标题的句式、遣词等要素无不渗透着报纸的倾向与意愿, 体现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10]合理重构标题, 是指运用标题来识别叙事中的关键元素, 构建一个新的诠释框架, 来引导读者对当前叙事的反应。“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标题是新闻的再创作, “新闻的标题, 往往一语中的, 点明整篇文章主旨大意, 使人一目了然”[11]。在对外新闻编译中通过标题的建构可以在读者看到新闻的第一时间, 给读者呈现一个代表我方立场与观点的叙事框架。标题重构这种标示性建构的方式, 能有效地引导读者的反应看法。

例7    社评:“习核心”确保中国度过紧要期

译文    Party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 Vow to Uphold Xi as the Core

例8    社评:安置中东难民, 西方就该多出钱出力

译文    West’s Refugee Aid not Morally Superior

标题置于新闻报道的篇首, 是读者最先看到的地方。“成功的新闻标题接受性更强, 在记忆中保持得更长久, 更易于复制与传播。”[12]对外新闻编译中, 对标题的重新编写可以为西方读者重新构建叙事框架, 以便引导读者理解我国的对外叙事所表达的立场与观点。例7是关于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两篇相关报道的标题。中文为“习核心”确保中国度过紧要期, 说明了“习核心”的重要性, 这样有助于引导全国上下认识到“习核心”的重要意义, 利于团结全国人民在习主席领导下, 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而对外新闻报道的标题为“Party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 Vow to Uphold Xi as the Core”, 这只是阐述了在会上, 全党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提出与一致认可这一事实。这正是由于“内外有别”, 对于同一叙事的新闻报道, 国内与对外的宣传有所差别, 侧重点也不一样。例8是关于今年联大解决难民移民大规模流动问题高级别会议的中英两篇报道。常言道“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中文主要受众为中国人, 用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出钱出力”来表述, 这样的中文题目, 很清楚并能掷地有声地向中文读者表明, 在安置难民问题上, 西方应该摆出的姿态。而在对外宣传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与立场时, 受众主要为西方读者, 将原题中的肯定句式编译为否定句式, “West’s refugee aid not morally superior”, 这样处理有助于加强语气, 旨在对外传达我国的声音:西方对难民的援助不该自我感觉高尚, 相反应该对难民是由于自己的一些作为而遭遇生活的困窘而心感愧疚, 从而来引导西方读者对安置中东难民这一事件的反应与看法。例7、例8都通过标题的建构来弱化或者强调我方的观点, 从而引导西方读者对当前叙事的反应和看法, 达到我方的宣传目标。

(五) 文本内添加叙事相关讲述者, 增强叙事说服力

文本内添加叙事相关讲述者主要指通过在文本内的参与者的重新定位, 来实现当前叙事乃至上一级叙事的重新建构, 从而增强叙事说服力。文本内实现叙事中参与者之间的重新定位, 使得编译后的对外新闻行文更为流畅自然, 为读者建构新的叙事框架, 对于读者而言更具说服力。新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用事实说话, 对外新闻可以通过添加叙事事件在场人员的讲述, 从而做到对事实的如实报道并向国外读者建构叙事。

例9    环球时报题为“浙江温州民房倒塌现场搜救出15人10人遇难”的报道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工业区中央涂村中央街159号4间民房发生垮塌, 多人被埋。截至下午15时30分, 共搜救出15人, 其中10人确认死亡。

现场施救人员在继续加紧救援的同时, 对与倒塌民房相连的房子进行拆除。

据现场人员介绍, 倒塌民房为农民自建房, 与其相连的还有5间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农民自建房, 目前这一排房子主体结构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随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 给救援现场带来安全威胁。同时, 扩拆后可以为现场搜救提供更大的空间。

目前, 救援仍在雨中紧张进行, 相连5间民房的扩拆已过大半。随着救援的深入, 每一个动作的处理都关乎生命。现在, 救援人员一边使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进行逐块摸排, 一边继续以徒手刨挖为主的方式进行搜救。

截至10日下午15时30分, 共搜救出15人, 其中10人确认死亡。

译文    “Death Toll in East China House Collapse Rises to 10”

Ten people have been confirmed dead after residential buildings collapsed early Monday morning in Wenzhou City, 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The disaster happened around 4 a.m.in Wenzhou’s Lucheng industrial district.

As of 2:30 p.m., 15 people had been pulled from the debris, but only five surviv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ct government.

Rescuers said the collapsed six-story buildings were built by villagers themselves.Five adjacent houses built in the 1970s remain standing, but rescuers are demolishing them to avoid secondary disasters.

Sun Jing, an officer with the city’s fire department, said the debris was as high as a three-story building.“To protect those who are trapped, we are mainly digging with our bare hands, so that work is going slowly.”

According to Zhou Liqiang, who has been living nearby for over ten years, the victims are mainly migrant workers.

Survivor YanYongfa, 57, said he shared one room with four other workers and their boss rented the room for them.Each room in the collapsed building used to have two to three tenants, Yan said.

Rescuers are still verify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are buried in debris.The cause of the collapse is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

在例9中, 对于浙江温州民房倒塌这一事件的报道, 对外新闻在编译中, 在正文加入了一位消防人员, 一位当地居民, 以及一位幸存者的说话, 这样关于温州民房倒塌的叙事中, 就不仅是从一位他者的客观的对事件的叙述, 而是通过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对当前叙事的相关讲述的如实报道, “呈现给国外受众以更多的新闻事实而不是用言论说明言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 也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13]。这使得叙事更具体, 更直接, 从而减少读者认知上的不确定, 增强当前叙事的说服力, 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叙事中所想传达的事实, 以及其中的观点与看法, 并正确引导读者对当前叙事的反应。

例10    近日一款名为“水滴直播”的网络平台中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直播画面, 引起舆论热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发现, 参与视频直播的学校涉及多个省份, 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均在其中, 直播场景多为教室, 也有学生宿舍。家长对此态度不一, 有人认为这能让他们“见证孩子的点滴”, 也有家长担心出现安全隐患。有学生则坚决反对:“就算是为了监督学生, 结果向公众直播, 也太不顾忌学生隐私了。”

译文    A number of Chinese schools are lives-treaming video from their classrooms and dormitories to the Internet, allowing for parents to more closely monitor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from anywhere, any time of day.

However, parents are taking issue with the practice, citing invasion of privacy.

Some have complained that one livestreaming platform in particular, “Shuidi Live, ”makes hundreds of video feeds from classrooms, play-grounds, cafeterias and even dormitories around the country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According to Shuidi, the purchase of a particular brand of camera is required to open an account, which can be set to limit access.“If you don’t want other people to be able to see it, you can adjust the set-tings, ”a customer service agent told thepaper.cn.

Some parents have praised the service.“It’s fantastic!You can watch your child grow day by day, ”one parent told thepaper.cn.

Teachers explain they are just catering to parents’ requests.

“We had consulted with parents, who suggested installing the cameras, ”a teacher at Shunwen Middle School in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who chose to remain anonymous, told thepaper.cn.

“Some parents protested at first…but after dis-cussions they agreed to install them, ”said the teacher, adding the school plans to install more cameras.

However, not all parents are on board.

“This is not safe, It’s not safe anywhere, ”said a parent of a child at a kindergarten in Sanmenxia, Henan Province.“Children take off their clothes before they nap, and the whole world can watch.I don’t think any parent would want this, ”the parent told thepaper.cn.

Law experts have brought the legality of such broadcasts into question.“This is not only an invasion ofprivacy for both students and parentsit is not suitable for broadcast on a public platform, ” said Zhou Ming, a lawyer with Shanghai Minton Lawyers.“Even if parents agree, schools should be considering this from a safety perspective, ”Zhou said.

例10是关于多地学校课堂宿舍被直播的新闻, 中文报道中有家长们对于这种情况的不同看法, 而在英文报道中, 增加了权威人士、法律专家的叙述。“叙事人的真实身份, 在他眼里的世界的真实性, 直接关乎新闻的准确、客观与公正, 关乎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关乎新闻的生命和新闻事业的生命。”[9]从法律专家专业的眼光来看, 对学生课堂宿舍进行直播, 是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的, 从而增强了新闻叙事的信服力与权威性。

三、结束语

对外新闻讲述中国故事, 对树立我国国际形象, 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其编译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政治立场, 对事件的观点的对外宣传。因此, 对外新闻的编译值得深究。基于此, 本文在对外新闻编译中, 引入叙事学的理论, 首先分析新闻编译与叙事的联系, 指出新闻编译本质上就是一种再叙事行为, 进而从中西文化不同这一事实出发, 探讨对外新闻编译中叙事建构策略的具体运用, 并尝试总结出在对外新闻编译中的叙事建构策略。通过对《环球时报》英文网多方面的新闻语料进行分析, 表明这些建构策略的应用, 能够有效地淡化或者突出我方的叙事立场, 可以正确引导国外读者对相关叙事的反应, 从而能够更好地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叙事理论在对外新闻编译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为提高我国对外新闻编译传播效果探索了新的策略和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然兴. 叙事与意识形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1.
[2] 胡兴文. 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38.
[3] 谭君强. 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 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196-197.
[4] 蒙娜·贝克. 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M]. 赵文静,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59-169.
[5] 程维. "再叙事"视阈下的英汉新闻编译[J]. 中国翻译, 2013(5):100–104.
[6] 徐英. 新闻编译中的名物化改动与意识形态转换[J]. 中国翻译, 2015(3):90–94.
[7] 刘晓梅.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科技翻译的影响[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7(2):51–54.
[8] 陆仲飞, 王大伟. 汉译英中的灵活用词——《2016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研究[J]. 上海翻译, 2016(4):21–27.
[9] 何纯. 新闻叙事学[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6: 21, 74.
[10] 韦忠生. 新闻语篇的语境重构与翻译的多维审视[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8(1):16–20.
[11] 吴波, 朱健平. 新闻翻译:理论与实践[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8.
[12] 胡燕. 新闻标题中强势模因的建构[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8(3):236–241.
[13] 周雷. 深度写作:新闻叙事修辞学例话[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