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 Vol. 40 Issue (1): 36-39, 56   PDF    
《新编系统功能语言学教程》评介
王文峰, 张敬源     
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王振华教授编著的《新编系统功能语言学教程》一书是一本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教程。该书涵盖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典理论以及近年来在该范式下发展创立的新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对该教程进行介绍,并对其特点进行综述,可知该书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及该领域近年的重要成果进行了介绍,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该教程理论介绍联系实际语篇分析,是研究者学习和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好教材。
关键词: 《新编系统功能语言学教程》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评介    
A Review o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Wang Wenfeng, Zhang Jingyu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A Course Book is a textbook intended for Chinese postgraduates.It is a comprehensive textbook which introduces the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on a wide range of theoretical issues including the classic theories and latest frameworks.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urse book and comments on its merits and demerits as well.The course book introduces in detail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its new academic topics in recent years.Theories with real-life texts analysis makes the course book appropriate for the target readers.
Key word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A Course Book     SFL     review    
一、简介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成果丰硕。系统功能语言学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经典理论, 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新成果, 这些新成果推动着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断向前发展。《新编系统功能语言学教程》(下称《新编教程》)一书是由王振华及其弟子编写的,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 全面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及其最新动态。编者在序言中提到, 该书是为了满足中国学生学习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需求而编著的, 是一本适合中国外语专业的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该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小句以及小句的结构成分、小句的元功能展开; 第二部分重点围绕语篇展开, 涉及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篇章格律、语域、语类和评价理论等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 已经成为重要的语言学流派。其成熟的标志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著作不断更新, 相继问世。国外相关著作者包括Halliday(1985)[1], 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 2014)[2-3], Thompson(1996)[4], Bloor & Bloor(1995)[5], Martin & Halliday(2010)[6]等。国内则有胡壮麟等(1989, 2005, 2017)[7-9]、程琪龙(1994)[10]、李美霞(2006)[11]。之前, 国内这方面的教材因出版年代久远, 未能反映出近些年系统功能语言学最新的发展成果, 《新编教程》为人们提供了一本理想的读物, 适合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参考阅读。全书包括序言、正文十三章、参考书目, 约27.7万字, 共238页。

二、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七章, 主要围绕小句本身展开讨论。

第一章小句简述(Introducing Clause)。功能语法认为小句是创造意义的主要资源。本章主要介绍英语中的小句(clause)以及主要小句(major clause)和次要小句(minor clause)等重要概念, 阐述了小句这一单位作为词汇句法中的核心单位的主要原因。本章指出, 英语中的小句按其表达内容的不同分为“命题类小句”(proposition clauses)和“提议类小句”(proposal clauses)两类。前者可用来表达“声明”和“提问”, 后者可用来交换“物品和服务”(goods & services)。此外, 按照小句能否选择语气系统(Mood)区分了主要小句和次要小句, 指出前者可以表达“命题”和“提议”, 而后者仅可以表达情感、态度等。

第二章言语角色、言语功能和语气系统(Speech Role, Speech Function and Mood System)。本章介绍了几个重要的相关概念, 言语角色指的是当对话发生时说话者会承担一个角色, 如信息求取者或者信息提供者。本章还介绍了言语的诸多功能, 如求取(demand)和给予(give)等。此外, 对英语中的语气系统和语气类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 人际意义就是通过语气系统得以研究的, 语气系统是重要的人际系统, 是小句中言语功能的语义系统的语法化(p.15)。另外, 本章对语气系统的组成成分主语(Subject)和剩余成分(Residue)以及剩余成分中的谓体(Predicator)、补语(Complement)和状语(Adjunct)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三章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的表达(How are Interpersonal Meanings Conveyed in FG)。人际功能是语言的参与功能, 是语言重要的三大元功能之一。实现人际意义的语言学方式有语法方式(如语气系统)、语义方式(如评价系统)、语音方式(如重音)和语相方式(如布局、设计等)。本章主要讨论表达人际意义的功能语法方式, 讨论了直陈语气(Declarative Mood)、疑问语气(Interrogative Mood)、祈使语气(Imperative Mood)三种语气类型是如何表达不同的人际意义的。此外, 本章还讨论了极性(Polarity)和情态(Modality)是怎样表达人际意义的。

第四章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概念元功能是指语言可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发生的事、涉及到的人和物, 以及与此相关的环境因素。小句是一个同时表达三种不同意义的多功能结构, 这三种意义体现在一个小句结构中, 被称为“三位一体”(three in one)。本章主要涉及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 经验功能指的是用语言表征世界。语言可以表征人们对世界的经验。经验意义是通过语言的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体现的。及物性系统通过对过程(process)、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ces)的不同配列(configurations)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识解世界经验的全部的语法资源(p.49)。本章还介绍了及物性分析的两种模式即及物性模式(Transitivity)和作格模式(Ergativity), 并指明二者是进行小句经验意义分析的两个互补的视角, 及物性采用的是具体视角(particular per-spective), 而作格模式采用的是广义视角(gene-ralized perspective)(p.50)。此外, 本章还介绍了六种及物性过程类型和不同的环境成分。最后, 介绍了作格分析系统以及语言的逻辑功能(logical meta-function)。

第五章语篇元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篇章功能指的是把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主要涉及非语言现象, 如言语事件中发生了什么, 谁参与了交际, 参与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而篇章功能是语言的内在功能。在小句层面主要的篇章系统是主位(Theme),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主位是小句层面的概念, 但其功能和应用仅能在展开的语篇中得以体现。本章讨论了主位的定义、分类和应用。本章详细介绍了单项主位(simple theme)、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重合主位(conflated theme)三种类型的主位。此外, 本章还详细论述了主位推进的模式以及重点讨论了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在语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小句复合体, 也称复句, 被认为是语法中最高层次的结构单位。

本章介绍了英语中小句的定义, 讨论了小句复合体的逻辑结构, 对比了小句和小句复合体的不同。按照小句是否表达时态, 区分了限定小句(Finite Clause)和非限定小句(Non-finite Clause)。又从依赖与非依赖维度区分出了独立小句(Independent Clause)和依赖小句(Dependent Clause)。最后, 详细讨论了小句复合体中的两个系统即排列关系(Taxis)和逻辑语义关系(Logico-semantic Rela-tion)。并就排序关系中的联合(parataxis)和主从(hypotaxis), 以及逻辑语义关系中的投射(projection)和扩展(expan-sion)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七章短语、词组和词组复合体(Phrase, Group and Group Complex)。短语、词组及词组复合体是组成小句的基本单位。本章主要介绍了词组和短语复合体内部的逻辑语义关系, 清晰地说明了词组复合体(group complex)的内涵:语篇上是指单个信息; 人际意义上是指单个命题或提议; 经验意义上是指单个图形(figure)。同小句复合体一样, 词组或短语复合体也沿两个轴逐渐展开, 即相互依赖关系(并列/主从)和逻辑语义关系(扩展和投射)。本章还分别说明了“并列型”和“主从型”两类词组或短语复合体的构成方式。同时, 对动词词组复合体进行了详细探讨, 指出动词词组复合体中的主要词组(primary group)可以是限定的或非限定的, 它决定着小句的语气; 而次要词组(secondary group)则是非限定性的, 它决定着小句的及物性过程类型。

第二部分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三章, 主要从语篇层面讨论介绍大语篇的语义理论和观点。

第八章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衔接和连贯是衡量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甚至语篇质量的重要标准。本章关注衔接和连贯概念并说明二者间的不同之处, 讨论了Halliday & Hasan(1976)[12]提出的五种常见的表达概念意义的衔接方式。此外, 本章还介绍了评价型衔接方式(evaluative cohesion), 即评价性意义通过词汇在语篇中产生的衔接关系。另外, 本章讨论了上述两个概念的关系, 并就外界对其理论的质疑和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澄清和说明。最后, 介绍了Halliday & Hasan(1985)[13]提出的衔接和谐(cohesive harmony)思想, 指出其研究目的是对语篇衔接进行量化测定, 并讨论了其产生的条件。

第九章语篇格律(Periodicity)。本章主要关注Martin & Rose(2003)[14]提出的语篇语义学的六大维度之一的“篇章格律”(periodicity), 这是对传统主位、信息结构研究的延伸和发展。本章介绍了语篇意义及其在小句中的体现, 还介绍了段落超主位(hyper Theme)和超新信息(hyper New), 以及语篇层面的宏观主位(Macro Theme)和宏观新信息(Macro New)。

①语篇语义学的六大维度分别为:篇章格律(periodicity)、识别(identification)、联结(conjunction)、概念(ideation)、协商(negotiation)、评价(appraisal)。

第十章概念语义系统(Ideation)。概念语义系统与被用来识解主客观世界的语义资源密切相关。它主要涉及一系列事件、事件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以及它们所附带的品质和环境(p.144)。概念语义系统主要关注语篇中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 即在语篇展开过程中这些成分是如何被联系起来并被建构的。本章还介绍了语义中的三种关系:跨越小句的各成分间的分类关系(taxonomic relations); 小句内部以过程、人物和事物为核心的核心型关系(nuclear relations)和一系列小句的活动之间的序列型关系(activity sequence)。最后, 本章还讨论了三种事物类型:具体型(concrete)、抽象型(abstract)和隐喻型(metaphoric)。

第十一章评价理论(Appraisal)。评价理论把人际系统研究从小句层拓展到语篇层, 从语法层拓展到语义层, 从注重交换互动拓展到注重立场互动, 深入了对人际语境的研究[15]。本章详细阐述了评价系统网络的三个次系统:态度系统(Attitude system)、介入系统(Engagement system)和级差系统(Gradua-tion system)。其中, 态度系统可以细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类。针对初学者对这三个子系统区分时较难, 本章使用Martin & White(2005)[16]提出的语法框架来区分三种不同的“态度”子系统。介入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 级差系统又包含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

第十二章语域理论(Register)。语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要的研究维度之一, 研究语言在不同语境中受不同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体。本章首先介绍了语域理论概念, 指明了语域这一概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两重含义:既指语言的功能变体, 又指语境中的一个层次。随后, 论述了语域与语境的关系, 指明了语域和语篇之间的实例化(instantiation)关系。随后, 本章详细阐述了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

第十三章悉尼学派的语类研究(Genre:The Sydney School)。马丁等人的研究通常被称作“悉尼学派”, 其语类研究主要基于他们先前对语域的研究。编者参阅语类研究的最新成果Martin & Rose(2008)[17]和Martin & Rose(2012)[18]编写了本章。悉尼学派把语类定义为分阶段的、目的导向的社会活动过程(Martin & Rose 2003, 2007), 本章对悉尼学派的语类研究也做了详细介绍。

三、简评

本书编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概念, 旨在帮助学习者深入学习功能语言学理论。笔者认为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1) 内容全面, 与时俱进。全书几乎覆盖了功能语言学的所有理论, 编者没有耽于对旧理论和旧概念的介绍, 而是努力向读者展示功能语言学最新、最前沿的发展情况。在编写过程中, 编者们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达到216条。该书介绍了功能语言学的经典理论如系统思想、元功能思想、衔接和连贯理论等, 同时又介绍了该理论的最新成果, 如评价理论、语篇格律、语篇意韵等新概念。例如第五章中介绍了功能语言学内部的加的夫语法模式针对主位研究所提出来的“重合主位”概念; 第八章中介绍了一种新的衔接方式即评价型衔接方式; 第九章介绍了语篇语义研究中的新成果“语篇格律”研究; 第十章详细介绍了概念语义系统。

(2) 理论实践, 交相辉映。为了更好地诠释核心观点, 每章都提供了具体的实例来解释说明相关概念, 增强了本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书中例子来源范围广, 内容新, 体裁广泛, 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多种体裁, 如小说、电视剧台词等。该书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语言来阐释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概念, 给读者提供了很大帮助,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篇分析能力, 引导学习者积极思考,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 布局清晰, 重点突出。每章最后都为读者提供一些进一步的研读书目, 为想要深入研究功能语言学某一特定理论的读者提供详实的资料来源和阅读方向, 这也是本书不同于以往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可以方便学习者检索和查找有关资料, 将有助于学习者详细深入钻研某一理论。

但是, 本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编者对国外的理论观点介绍较为充分, 评论部分简明扼要但是略嫌不足。本书在理论框架上也存在不足之处, 本书忽略了功能语言学中“系统语法”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对“系统语法”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没有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这不利于学习者全面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 这是一大遗憾。第五章介绍语言的语篇功能时, 对主位理论与信息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够。此外, 本书受Martin的思想影响比较明显, 未能客观反映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其他中坚人物的观点和贡献, 如本书对于系统功能语法内部加的夫语法模式的研究学者在功能句法和功能语义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没有涉及, 甚为可惜。此外, 编者在第八章(p.129-130)引用了朱永生教授对于语篇连贯标准的观点, 但在参考文献中未列出, 不便于读者学习和参考。

② 韩礼德(1985, 1994)、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 2014)的研究代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部分, 而Christian Matthiessen(1995)年出版的《词汇语法绘图集:英语系统》(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English systems)一书则代表了该理论的“系统”部分。

总的来说, 白璧微瑕, 不宜苛求。本教材理论阐述和理论应用并举, 视野宽阔, 内容全面新颖详实, 展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果, 是国内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本不可或缺的教材。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2] Halliday M A K, Matthiessen C M I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3rd ed. London: Arnold, 2004.
[3] Halliday M A K, Matthiessen C M I M.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4th e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4]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96.
[5] Bloor T, Bloor M.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Hallidayan Approach[M]. London: Arnold, 1995.
[6] Martin J R, Matthiessen C M I M, Painter C. Deploy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0.
[7]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8]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9]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10] 程琪龙. 系统功能语法导论[M]. 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4.
[11] 李美霞. 功能语法教程[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6.
[12] Halliday M A 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13] Halliday M A K,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4] Martin J R,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London: Continuum, 2003.
[15] 房红梅. 论评价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J]. 现代外语, 2014, 37(3):303–311, 437.
[16] Martin J R,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7] Martin J R, Rose D. Genre Relations: Mapping Culture[M]. London: Equinox, 2008.
[18] Martin J R, Rose D. Genres and text:living in the real world[J]. Indonesian Journal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012, 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