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 Vol. 40 Issue (2): 120-124   PDF    
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研究——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卫明高, 余高峰, 乔俊凯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摘要: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与政治密不可分,隐喻同样频繁使用于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当中。政治文本是传递官方信息的重要渠道,政治家们可以使用隐喻,更好地传递政治信息,表达政治立场。鉴于此,隐喻的准确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官方双语版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英文版本,探讨翻译隐喻时所采取的策略,从而为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隐喻     政治文本     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策略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n Political Texts -A Case Study of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2016
Wei Minggao, Yu Gaofeng, Qiao Junka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As a cognitive phenomenon,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nguage and is wide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Language and politics are highly integrated, and metaphor is frequently used in political text and political discourse.Political text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disseminate authentic information.By using metaphor in political text, statesmen can better convey political messages and express political stance.Therefore,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s of great importance.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hentic bilingual version(drafted and issued by Xinhua News Agency) of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2016, analyzes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 of the RWG and discusses strategies involv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so as to offer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political texts.
Key words: metaphor     political text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一、隐喻概述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曾经说过, 人们在日常会话中, 每三句就有一句使用了隐喻[1]。在英语中, 大多数字典和教科书将隐喻定义为:“acomparison between two things, based on resemblance or similarity without using likeor as.”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开启了隐喻的研究历史, 他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原则所做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20世纪以来,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隐喻的认知功能和推动思维的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 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 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 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乙事物的重要手段[2]

莱考夫认为, 隐喻是语言的常态, 在语言中广泛应用。它不仅仅处于人们的语言层面, 同时也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 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之中。隐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语言表达手段, 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语言的普通状态, 并且透过这些隐喻的表达, 可以看到隐藏在语言隐喻背后的隐喻思维。在人类其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 人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3]

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构建世界的重要手段。隐喻的本质, 就是通过某一事物来理解另一事物。隐喻没有固定的语言形式, 可以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段文章。从结构上来看, 一个完整的隐喻通常由“本体(tenor or subject)”“喻体(vehicle or reference)”和“喻底(ground)”三部分组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在于差异中的相似。所谓差异,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 这是构成隐喻的基础[4]。隐喻的产生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映射(mapping)的过程。隐喻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总而言之, 隐喻就是将不同事物进行联想, 找出其相似性,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

二、隐喻在政治中的作用

在人类其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 隐喻随处可见, 在政治方面亦是如此。根据马克思的定义,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 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今天, 政治这个词语则主要用来指代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乔治·奥威尔曾指出:“任何问题在本质上都是政治问题。”(All issues are political issues.[5])虽然此说法可能过于绝对, 但足以显示政治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社会不可能脱离政治而运行, 而政治统治者主要运用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对其政策进行宣传, 使广大受众接受并认可。如何基于受众的政治思维结构, 按照政治统治阶级的意愿进行建构, 是政治家们应首先考虑的问题。现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 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隐喻的影响, 因为隐喻能够在两种不同文化间搭建桥梁, 从而使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概念去理解陌生的概念。隐喻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手段, 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涵盖了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能够使复杂的政治问题简单化,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从而使表达锦上添花。作为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在政治文本中随处可见, 并且广泛地使用在政治宣传中, 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地为政治利益而服务的目的。美国当代政治科学家格雷柏精辟地论述了隐喻在政治文本中的独特功能。他认为:“政治本身就是由隐喻组成的, 进而以政治修辞来传递信息。”莱考夫认为:“政治既是语言, 同时语言也是政治。”[6]

隐喻是语言的常态, 而非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 它在语言中的运用相当普遍。通过使用有形的、直观的、易懂的源域去表达无形的、抽象的目的域, 文本-话语的生产者在文本-话语和使用对象之间搭起了理解的桥梁。正因为如此, 隐喻可以帮助政治家重组现实, 创建一个隐喻性的现实, 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 改变人们的行动。隐喻既是政治行动的许可证, 也是政治行动成功的催化剂[7]。政治事件本身往往很难被直接感知, 因此人们往往要借助隐喻来界定相关问题。更有学者认为, 政治话语中隐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隐喻甚至被称为政治语言的生命线, 离开了隐喻, 政治表述将变得寸步难行。因此, 无论是作为国内年度总结的政府工作报告, 还是在国际外交关系中的讲话, 随处可见生动的隐喻。“冷战”“胡萝卜大棒政策”“鹰派”“鸽派”, 这些生动的隐喻语言正是20世纪政治历史的典型写照。

对于一个现成的政治隐喻,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理解, 在其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隐喻。在任何一个新的隐喻产生的时候, 创造者都把自己推向了“有权”的位置, 在语言隐喻的变换背后所进行的是权力的转换。人们可以借助隐喻的手段为自己争夺建构事物相似关系的权力, 进而对事物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界定、划分与归并[8]。隐喻的产生与形成受到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制约, 反过来, 它也可以为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服务。实际上, 政治文本中的许多隐喻, 其目的不仅仅是对目的域进行阐释说明, 更重要的是, 它在引导大众意识形态、维持或反抗现有社会权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归根结底, 这在于隐喻可以使得中立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能用来渲染或宣扬某些强烈的主观情绪。在大众传媒广泛存在的作用下, 隐喻的感情化这一功能, 在引导舆论方向和意识形态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政治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隐喻根植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中, 其目的是加强语言修辞效果。翻译则是一个跨文化交际过程, 隐喻的翻译过程也就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是用目的语重构原语言文化模式, 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个文化中去的过程[9]。鉴于此, 对于不同类型的隐喻会有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政治文本中的隐喻仍属于隐喻的一个分支, 所以隐喻翻译中的许多方法、策略对其仍然适用。

政治文本是由政治活动的参与者, 利用语言, 为了达到特定目的, 如发布情报、表明立场、施加影响、调节舆论而撰写的内容, 这包括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发布会、白皮书等内容, 其属于信息类文本, 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传递信息和知识。翻译是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处理政治文本的翻译时, 应根据其类型和功能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译者必须要充分理解源语中的隐喻所表达的内容, 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比较, 才能将源语中的隐喻准确地表达出来, 达到交流的目的。刘法公在其著作《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中, 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的三原则[10], 即:1)保持隐喻特征; 2)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3)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

纽马克提出了七种隐喻的翻译方法, 包括直译、借用、隐喻翻成明喻、直译+意译、意译、删除、直译+解释[11]。王斌将隐喻的翻译分为隐喻式翻译、移植式翻译和白描式翻译[12], 可分别对应纽马克中的借用、直译和意译。纽马克的分类方式种类较多, 部分方法大同小异, 如“直译+意译”与“直译+解释”, 且有些方法并不适合政治文本中隐喻的翻译。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在此本文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以探讨政治文本中隐喻的翻译。

(一) 直译法, 保留隐喻

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非文化知识, 不同民族之间具有相似的认知能力。如果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认知方式相同, 隐喻中的意象在中文与英文的使用频率与文体程度都相当, 在翻译中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以下例句均来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13]

例1  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译文  We stepped up efforts to improve Party con-duct and government integrity and fight corruption.

例2  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

译文  (We will) improve conduct and com-petence in order to become a contingent of top-performing public servants with a good command of professional expertise.

例3  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译文  (We will) tur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into pillar in-dustries underpinning China’s development.

例4  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译文  (We must) take a path that leads to bo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例5  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 形成新的“双引擎

译文  It is critical that new driving forces em-erge and that the conventional ones undergo a transformation so that new twin engines are formed.

这种方法把中文中的隐喻表达直接移入英文中, 保留原文的意象。通过直译法, 译文读者可以充分了解原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 也有利于原文向译文的渗透, 从而在翻译过程中接通原文与译文的文化意象内涵。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开始学习中文, 通过了解直译的文本, 外国读者可以对中文的知识、文化及意识形态略知一二。但采取直译法必须保证源语和目的语中的意象完全一致, 否则照字面翻译就会望文生义, 引起误解。

(二) 替译法, 保留隐喻

喻体的翻译从来都不是直接的词汇对应, 这是因为中英文的认知方式不尽相同所造成的。汉语民族的文化蕴含着汉语民族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英语民族的文化则反映出英语民族的宗教思想、历史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中西文化中的人们在表达同一概念时, 往往会运用不同的喻体, 也就是使用不同的源域去表征相同的目的域。因此, 翻译的重点不应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而应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而且还应当将这种反应与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加以对比[14]。在翻译时, 要根据目的语的使用习惯, 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比喻概念, 把原文本中的隐喻转换成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隐喻, 从而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内容。

例6  健康是幸福之

译文  Health is at the root of happiness.

在例6中, 将建筑隐喻中的“基”转换成了植物隐喻中的“根”, 因为在英语中, “root”与“found-ation”相比, 显然更能传递出原文的意象。

例7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共同繁荣之路

译文  With a commitment to achieving common development and shared growth through joint con-sultation, we will ensure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reates bonds of peace, friendship, and com-mon prosperity.

此处同样也使用了换译的方法, 将中文中的“路”翻译成了英语中的“纽带”, 从而达到神似的目的, 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这也是使用目的域来代替源域的最佳例证。隐喻翻译的核心是恰当处理原文和译文文化意象转换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 能够使用人们较为熟悉的概念来理解不熟悉的东西, 从而使译文更能够被接受, 并仍然保留隐喻特征。但与此同时, 原文中的意象在译文中无法得到体现, 源语中的认知思维方式也就被拦截, 目的语读者因此也就无法得知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三) 隐喻译成明喻, 保留隐喻

如上所述, 隐喻由本体、喻体及喻底组成, 其中并无比喻词。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 可以加上比喻词, 将隐喻处理为明喻。这种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保留源语中的生动意象, 同时也可以避免直译隐喻所造成的违和感, 目的语读者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隐喻。

例8  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远航

译文  China’s economy, like a gigantic ship, breaks the waves and goes the distance.

(四) 意译法, 不保留隐喻

英语隐喻翻译成汉语时, 经常保留原文的意象, 而汉语隐喻翻译成英语时, 经常采用替换的方法, 这可能是因为中国读者更乐意接受西方文化, 而西方读者却并非如此。有些隐喻可能在目的语中根本就是“词汇空白”, 在翻译中不能随心所欲地用其他外来词汇来替代, 否则会带来许多危害:原来的意境遭到破坏,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受到影响[13]。因此, 许多中国文化中独有的隐喻, 由于文化差异性, 只能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例9  走出一条新时期鱼水情深的军政军民团结之路

译文  We should strive to forge an ever closer bond between the military and the government and between the military and the people in this new era.

例10  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

译文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have made the pledge.

例11  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

译文  (We will) show zero tolerance for those who are on the government payroll but do not perform their duties.

以上几例都含有富有中国特色且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果直译或者译成明喻, 译文都会显得累赘, 目的语读者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而如果采用换译, 又要大费周章在英文中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中, 以上几例都舍弃了中文原文中的源域, 而加上原文中目标域的解释。虽然原文生动的意象不在了, 但源语意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符合政治文本注重传达信息这一目的。

(五) 删除法, 不保留隐喻

隐喻并非都有意义, 在政治文本中, 隐喻的使用有时可能仅仅是为了加强语气和保留形式。如果隐喻多余或没有什么意义, 在翻译时可以考虑删除, 如例12。

例12  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译文  (We should) develop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high-innovation enterprises.

以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作者试图归纳了五种翻译政治文本中隐喻的方法。在翻译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 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 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确保目的语读者能够充分了解源语内容。

四、结束语

隐喻是一种普遍而特殊的认知现象, 它以相似为映射基础, 通过类比的方式, 提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隐喻具有高度的概括、归纳总结语义的功能, 因而能使语篇语义表达更为正式、量化、简洁、客观, 能展开和衔接语篇, 实现语篇连贯[15]。《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治文本的代表, 注重信息传递, 因而广泛地使用了诸多隐喻。在翻译此类文本时, 应充分理解原文内容, 掌握隐喻的工作机制, 领会隐喻使用的目的及其作用效果。同时, 应熟悉两国文化差异, 了解不同语言中的表达特点, 面对不同的隐喻采取相应的不同策略, 从而在忠实、准确传递政治文本含义的同时, 尽可能地保留中文生动的意象, 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达到“神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I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2]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束定芳.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 外国语, 1998(6):10–19.
[4] 林宝珠. 隐喻的意识形态力[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
[5] Orwell G.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C]//Inside the Whale and Other Essay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2.
[6] Graber 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cope, progress, promise[C]//Finifter A W.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Vol. 2). Washingt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93: 305-332.
[7] 朱晓敏, 曾国秀. 现代汉语政治文本的隐喻模式及其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政治文本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36(5):82–86.
[8] 王松鹤. 隐喻的多维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93-98.
[9] 余高峰. 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J]. 学术界, 2011(1):159–164.
[10] 刘法公.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11]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12.
[12] 王斌. 隐喻的翻译和隐喻式翻译[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 18(4):91–96.
[13]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4] 周庆艳. 隐喻及其英译[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5(3):62–64, 68.
[15] 黄梅, 余高峰. 科技英语中名词化隐喻及其语篇功能[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5(4):3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