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 Vol. 40 Issue (2): 130-134, 195   PDF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研究
倪锦诚, 曹佳琳, 何玲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摘要: 建构主义者倡导外语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和保证足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外语学习环境的改善和语言的足量输入和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以高校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和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并实证其有效性。对所得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后发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课堂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并据此提出提高外语文化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英语文化教学模式     实证研究    
A Study of the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Model in the Multimedia & Network Environment
Ni Jincheng, Cao Jialin, He L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onism advocates creating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ensure sufficient amounts of language input and output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chnology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mprov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s.This paper, with students of English major as subjects, explores and designs the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model in the multimedia &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model.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reveals that the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model in the multimedia & network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accordingly,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Key words: multimedia &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model     empirical study    
一、文献综述

外语学习中, 学习者不仅要把握文章中字、词、句等知识, 掌握文本的主旨大意, 而且还需学习文章中的文化信息。不过, 中国学习者的英语文化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远低于其语言能力[1]。究其原因, 这与目前仍有不少英语课堂沿用传统课堂文化教学模式相关。传统课堂文化教学模式, 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讲, 学生听, 忽视了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性、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中互动合作的重要性。

跨文化语言教学很少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势必限制学生全面感悟、认知和解读目标语文化的深层意蕴的潜能发挥[2]。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克服上述问题创造了条件。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课堂教学环境, 丰富了外语教学资源, 改进了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3]。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时空无限制化、多元互动化、教学过程非线性化和虚拟化以及学习自主化和协同化等优势[4]

近二十年来,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外语文化学习领域,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模式, 即多媒体网络文化教学模式。教学中利用好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将语言与形象联系起来, 建立生动、形象的情景语境,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十分有利于外语教学效果的提高[5]。学习者采用此模式可以方便快捷地与他人进行共时或异时、共地或异地文化交流, 以加强其英语文化知识学习和应用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进行文化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认知主体, 是语言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主动构建者。根据建构主义观点, 学习者并非只是被动接受所传授知识, 而是在外界刺激影响下, 通过内在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来主动建构语言知识[6]。多媒体网络文化教学模式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 可为学习者提供生动的文化学习情景和语言使用环境[7]。多媒体网络语言教学以意义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在自然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 自然而然地内化语言规则和语言能力。因此, 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文化教学模式, 提高大学生的异域文化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是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 有人研究了外语文化的教学方法。例如, 胡文仲(2002)认为, 要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外语教学中让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和吸收所学语言中包含的文化信息[8]。也有人研究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9-13]。例如, 张艳和杨跃(2006)探讨了将课堂语言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和小班口语上课有机融合的整体教学新模式, 强调基于网络和多媒体学习异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交际时的重要性[9]

如上所述, 前人对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做了一些研究, 但相关的应用性实证研究甚少。本文在探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文化教学特征基础上设计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文化教学模式实验操作程序, 并将之与传统课堂文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证对比, 以探寻一条提高英语文化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二、实验 (一) 受试

受试为上海某高校44位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 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人数各为23人和21人, 平均年龄18岁。

(二) 实验方法

本实验考察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文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验前后对受试进行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前后测和英语文化应用能力前后测。前者采用笔试形式, 内容为考核受试对有关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20道选择题(每题1分)和10道判断题(每题1分), 共30分; 后者采用口试形式, 内容均为考核受试对有关英美等国家文化知识应用情况, 共30分。笔试和口试前后测内容不一, 满分60分。研究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两个班前后测成绩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以探究不同文化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和英语文化应用水平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教材使用《英语国家概况》[14], 导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担当, 实验时间为1个学期(18周), 每周上三节课(2.5个学时)。对实验班使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 其操作程序如图 1所示。

图 1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实验程序 Fig.1 Experimental procedure of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model in the multimedia & network environment

该教学模式的实验程序描述如下:

(1) 教师课前准备好用于课堂教学的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并进行加工整理。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各种多媒体课件来对比汉英文化的异同, 解读教材中蕴含在词语、句子、篇章中的文化内容, 向学生传授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等。

(2) 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文化信息和文化交流机会。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课堂交互式网络系统、学习网站等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时结合典故、委婉语等导入异域文化, 相互传递英语文化知识。教师可随时调用存放在网站上的相关文化课程进行非实时教学, 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互式学习。

(3) 学习者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在网上或网下按要求完成文化学习任务和提交作业, 并在作业批改和讲评后纠正错误等。

本研究对控制班使用传统课堂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如图 2所示)。

图 2 传统课堂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Fig.2 Experimental procedure of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model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s

该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描述如下:

(1) 学习者通过面授或自学方式直接从教师或课本、讲义等途径学习英语文化知识, 学习重点放在语言文化知识记忆上。

(2) 面授时学习者在教师导学和助学下, 通过口头、黑板、课本、讲义等工具学习教材、讲义中的语言文化知识, 结合学习资料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导入异域文化, 通过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时结合典故、委婉语等导入英语文化知识等。

(3) 学习者借助课本、讲义等学习资料完成文化学习任务并提交作业, 在作业批改和/或讲评后纠正错误等。

(三) 前测和实验假设

实验前对受试进行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和应用水平前测。对前测成绩均值的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结果如表 1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英语文化知识水平成绩均值的对比F值等于0.163, 差异显著性水平p值(p=0.689)大于α, 因此推断两个班的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实验前差异不显著。同样, 方差分析发现:实验班和控制组的英语文化应用水平以及文化综合水平成绩对比均值的F值分别为0.127和0.263, p值都大于α, 因此也可推断两个班这两方面的水平实验前也差异不显著。

表 1 英语文化水平前测成绩的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 Table 1 Descriptive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of pre-test scores in English culture

本实验假设为:

原假设:H0:μ1=μ2, 即学习者英语文化水平相近时,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差异不显著。

备择假设:H1:μ1μ2, 即学习者英语文化水平相近时,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差异显著。

(四) 实验操作举例

实验班采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以实施教材第5章“Education, Media and Holidays”教学实验为例。学习者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课堂的“导学-助学-自学”三环节完成该章节英国的地理、人民、英语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习, 并借助网上网下资源完成课堂内外相关练习和应用实践。导学时一方面通过口头、黑板、课本、讲义等工具讲授教材中英国的义务教育、综合学校、文法学校、职业学校、公学、女子学校、小学、中学、高等学校等方面的教育文化知识, 以及学习有关报纸(如《观察家报》《泰晤士报》等)、电视、电台(如BBC等)等媒体文化知识和圣诞节、复活节、荣军节等节假日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音像带、网上视频等方式, 将有关英国教育、媒体和节假日方面的知识制作成重复播放的教学资源, 让学习者共享名家和优秀教师的讲学, 也使受时空限制的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自学时学生除了预习和复习教材外, 还借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进行文化知识自学和应用, 有疑难时寻求课堂、多媒体和网络各类学习指导, 并借助课堂、多媒体课件、网络等操练和运用该文化知识点并完成相关作业、纠错等。助学可以是个别式和群体式相结合, 实时和非实时相结合。除了面授、电话等传统方式外, 网络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多种手段: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个别式交互, 通过电子公告板(BBS)进行群体式交互, 借助聊天室达成一对一或广播室的交互等。电话答疑、聊天室、视频会议实现的是实时交互, 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则是非实时交互, 都能帮助学习者将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 达到有效掌握和运用文化知识的效果。

控制班使用传统课堂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同样以实施教材第5章“ Education, Media and Holidays”教学实验为例。学习者通过课堂教学的“导学-助学-自学”三环节。首先, 学生在课堂上聆听教师依次讲授包括英语的义务教育、综合学校、文法学校等教育文化知识, 然后学习有关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文化知识以及圣诞节、复活节等节假日文化知识, 并做好课堂笔记, 然后就相关细节内容进行记忆, 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内作业, 再接受教师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集体或个别指导后完成纠错。导学时一方面通过口头、黑板等手段或工具讲授英语中表示将来的不同方式, 重点放在学生针对这一语法点在自学或平时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自学时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本章文化知识内容, 发现疑难问题时寻求教师的指导, 并借助课堂进行操练等。助学时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获取文化知识, 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交流和解答。

(五) 后测数据收集和分析

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后测成绩均值的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如表 2所示。从该表看出,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英语文化知识水平测试均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F值为11.076, 差异显著性水平(p=0.002)小于α(α=0.01), 因此有理由推断两个班的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后测成绩差异显著。

表 2 英语文化水平后测成绩的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 Table 2 Descriptive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of post-test scores in English culture

表 2显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英语文化应用能力后测成绩均值的F值等于15.269, 差异显著性水平p值(p=0.000)小于α(α=0.001), 因此推断两个班的英语文化应用能力实验后差异显著。同样, 也可以推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英语文化水平(综合)实验后差异显著。

前测已知两个班的英语文化水平(综合文化知识水平和文化应用水平)差异不显著, 说明实验班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文化教学模式一学期后的英语文化水平与使用传统英语语法学习模式一学期后的控制班差异显著。因此, 有理由推断: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文化教学模式对受试的英语文化水平的提高效果上与传统课堂文化教学模式相比差异显著, 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拒绝原假设, 接受备择假设)。

实验表明,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与传统课堂文化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显著增强外语文化教学的功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文化教学模式有益于学习外语文化知识, 并引导学习者在文化应用实践中内化文化知识, 提升其文化应用能力水平, 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在无形中让学习者感受英语文化, 加强语言文化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 也为教师导入目标语文化提供了更方便有利的条件。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文化教学中的运用让教师在文化教学实践中变成了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学习者成为文化学习的主体, 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建议

本研究表明,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课堂文化教学模式, 说明前者能够为英语文化教学提供比后者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条件。为了使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在文化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研究者建议采取一些提高英语文化教学效果的策略。

(1) 学习者是语言文化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教师则是语言文化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因此, 英语文化教学中应坚持“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的建构主义主体性原则。

(2) 建构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交互性,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对于加速文化知识的意义建构至关重要。因此, 建议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文化教学模式, 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文化知识学习交流中来; 同时,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有益于文化学习协作的交流环境。

(3) 创建和利用良好的多媒体网络环境, 积极培养学习者的异域文化自主学习能力。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和教案设计及实施, 帮助学习者找到最佳异域文化资源, 向他们提供动态的非线性异域文化知识, 让其在分析异国文化内涵过程中增强对他国文化的感性认识。例如, 建设和利用英语学习网站, 给学生提供文化学习平台, 让其接触原汁原味的目标语文化, 能满足各个学习阶段的英语文化学习需求, 以提高学习者进行文化输入和输出的功效。

(4) 创造语言文化情景, 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文化知识。学习文化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文化的形式和意义, 应用文化知识于实践才是文化学习的主要目的。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构建较为逼真的教学情境和条件, 帮助学习者内化文化知识以进行创造性的文化输出。例如,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播放相关文化视频和音频, 播放地道的英美情景对话, 让学生模拟角色扮演, 进行文化知识的口头操练, 这些都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实践运用。

(5) 提高教师自身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水平和实践应用水平。建议教师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更新教育技术理念、方法和手段,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并抓住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情趣, 因势利导, 帮助其制定文化学习策略, 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文化输入和输出的最佳切入点。建议语言文化教师必要时参加相关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培训, 具体培训内容包括:1)计算机操作技术; 2)学习网站建设(如网上课堂建设、网页制作等)和维护; 3)教学视频制作(如拍摄、录制、编辑教学视频等)。

四、结束语

本研究发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文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课堂文化教学模式。前者克服了后者“为语言而语言”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意识地整合到文化教学中来,置文化教学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之中,提高了外语文化教学的效果。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把语言文化信息传递给学习者,加强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效果,营造了文化交流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培养了学习者的语言文化运用能力。当然,多媒体网络技术仅仅是语言教学的辅助手段,要真正使其与文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还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办事。本研究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如何促进英语文化教学效果的一次实践探索,此类实践只有在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 于广.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探析与思考[J]. 外语电化教学, 2008(1):29–33.
[3] 刘爱军.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探究[J]. 外语界, 2009(5):60.
[4] 王小凤, 肖旭华. 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22(6):134–136, 141.
[5] 张增良. 移动学习下的外语远程教学探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9(2):53–55.
[6] 卜爱萍. "2+1+1+X无缝隙"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10(6):53–57.
[7] 杜小红. 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语法教学模式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09(5):42–45.
[8] 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9] 张艳, 杨跃. 网络外语教学新模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 外语电化教学, 2006(4):75–79.
[10] 康淑敏, 王雪梅. 多媒体环境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03(1):37–42.
[11] 刘一鸣. 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课件设计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 2009(7):84–87.
[12] 苏炜. 语言的多媒体组合在远程教育服务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9(3):9–11.
[13] 牟为姣, 吕美嘉. 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6):125–127.
[14] 谢福之. 英语国家概况[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