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 Vol. 40 Issue (3): 258-260, 282   PDF    
关于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的思考
王新学     
上海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3
摘要: 音乐德育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德育有效渗透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在提升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同时,能够促进其道德品质得到升华的教育方式。音乐德育教育模式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努力尝试。从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的必要性、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等三方面,就高校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关键词: 高校     音乐德育     模式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Through Music
Wang Xinxue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The Model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through music is a way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morality levels and musical art accomplishment based on the needs of both the educator and student.The Model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through music is included in Xi Jinping's idea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to achieve an all-r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with the goal of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sic art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Model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through music, and its basic principles through music.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ity cultivation through music     model    

长期以来, 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即思想政治教育只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只教学生如何做人; 专业课教师只教学生专业技能, 只教学生如何做事,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割裂、相互分离。而这种现象, 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背离了教育的初衷。2016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进一步明确把德育渗透于其他专业教育, 形成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结合, 共同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且心智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音乐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门艺术, 音乐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内涵, 把音乐艺术与德育结合起来, 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 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本质相通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学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施以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的教育。德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德育的使命就是培养有文化、有理想、品德高尚、行为文明、心智健全、情趣高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音乐是人们在表现情感、抒发情感、寄托情感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认识和道德力量的一门艺术。从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可见, 古代社会中, 音乐除了起着陶冶情操的作用之外, 还承载着调和感情、教化人心、维护社会和谐等作用。现代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 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更能够通过音乐艺术教育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音乐艺术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为了促进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形成, 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促使学生自我完善。可见, 音乐艺术教育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二) 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内涵相通

音乐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音乐艺术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 历来被世人所重视。我国古代的《乐记》中多次提到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如“乐者, 德之华也”“大乐与天地同和”[3], 认为音乐能够体现道德的内涵, 典雅而美妙的音乐与道德所表现的内涵是相通的。音乐理论家青主论及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时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 是灵界的一种世界语言, 音乐在诸门艺术中的确是最直接诉诸灵魂的, 最没有国界的。”[4]孔子认为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和精神状态, 认为“移风易俗, 莫过于乐”。《晋书·乐志》中也认为音乐对人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 认为欣赏不同的音乐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是以闻其宫声, 使人温良而宽大; 闻其商声, 对人方廉而好义; 闻其角声, 使人恻隐而仁爱; 闻其徵声, 使人乐养而好使; 闻其羽声, 使人恭俭而好礼。”[5]

在教育内容上, 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存在一定的交集, 音乐艺术教育涵盖了部分德育内容。德育, 既有外在的语言、行为教诲, 也有内在的精神熏陶; 德育体现着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涵, 彰显着音乐艺术教育的宗旨。音乐艺术教育能拓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 丰富德育理论, 增强德育的活力。可见, 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在内涵上具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

(三) 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语言是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用于表达事物、动作、思想和状态的一个工具。但受人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定势的影响与制约, 由人类所创造出来的语言有时却无法准确地表达客观存在的事物、动作、思想和状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一方面, 有时我们也很难用一种德育理论对某种客观存在事物进行准确的诠释; 另一方面, 即使在德育教育实体客观存在、德育教育目标明确的情况下, 有时仍然无法准确、清晰地用语言对其进行表述, 有时我们的语言显得特别的苍白、无力。

前苏联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 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也就是说, 音乐能够表达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事物。而音乐的这种超语言性功能, 是由构成音乐的材料与结构的非语义性特征所决定的。将音乐的非语义性功能和德育的语义性功能统一起来, 把音乐的非理性思维与德育理性思维结合起来, 表述人们无法用语言准确解释的德育内容。

《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来源于人的内心活动。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 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艺术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渗透的教育方式; 而道德教育, 则是一种理性教育, 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晓之以理”。这说明, 音乐艺术教育是“以情动人”, 德育教育则是“以理服人”, 只有当“情”与“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时, 才能打动人, 说服人。音乐艺术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更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二、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 契合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

高校德育通常可分为“显性德育”和“隐形德育”。思想品德教育、形势政治等课程, 称之为“显性德育”, 其在高校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影响的德行培养的教育则称之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显性德育”的有益补充, 但近年来, “隐性德育”却被高校许多教育者所忽视。

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1996]5号)中指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审美观和艺术观, 使他们能够抵御各种落后的、错误的、腐朽的美学思潮及艺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6]要求高校充分利用好音乐艺术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深入挖掘音乐艺术中的德育内涵, 把德育贯穿于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之中,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课的育人功能, 使音乐艺术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 形成协同效应, 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是时代的要求。

(二) 契合音乐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 它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 对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的感受, 去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和内涵, 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在音乐艺术教育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另一方面, 它从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情感中,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真实情感, 达到审美层次由感性到理性的递进。

高校音乐艺术课中选用的作品, 往往凝聚着音乐家的思想、理念与精神, 浸透着音乐家的理想和抱负, 反映着音乐家对客观事物的理性判断和价值追求。在音乐艺术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音乐艺术鉴赏力的提升, 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力, 提高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激发学生对乐观、向上的人生的追求。

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有了审美的能力, 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各种美的观念, 而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音乐艺术教育为德育的更好发挥提供了载体。因此, 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德育渗透功能, 使大学生在提高音乐艺术素养的同时, 道德素养、思想境界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构建音乐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 音乐德育的实施必须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

音乐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点。音乐艺术教育中, 可利用丰富的音响塑造音乐艺术形象, 熏陶感染教育学生。音乐艺术教育中, 只有将德育渗透于音乐形象和情感体验之中, 从音乐形象中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才能从情感上打动学生, 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通过“振动”心灵的方式感动人, 而只有动之以情, 才能晓之于理。因此, 在音乐艺术教育中, 始终要把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艺术形象, 正确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 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这在音乐艺术教育和德育中也显得十分重要。

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音乐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高校通过音乐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 注重“润物细无声”

在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 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一些音乐作品的赏析或音乐知识讲授等, 因此, 在进行德育渗透时, 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为了渗透而去渗透”, 忽视音乐教育本身而去牵强附会。而一定要把握音乐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时”“点”和“度”。“时”就是“时机”, 在音乐艺术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明白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进行德育渗透,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点”就是“渗透点”, 哪些地方适合渗透; 哪些地方不宜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应该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另外, 德育渗透要适可而止, 一定要把握住“度”, 否则将过犹不及, 把音乐艺术课变成德育课, 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 在道教音乐的赏析中, 给学生讲解道教的起源、发展及流变, 并从道教音乐的兴起、兴盛、衰落, 自然而然地引申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等。通过对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赏析, 在不见行迹、不知不觉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让青年学子了解、熟悉、接受和喜欢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悟到“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在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审美品位的同时,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 从而起到一种润物无声的作用。

在音乐德育教育模式中, 音乐艺术教育是德育的活动载体, 德育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载体, 音乐艺术教育在理论与方法上能给予德育以辅助与引导, 德育在实施与实现上能够彰显音乐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

贯彻落实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立足于音乐艺术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本位的回归, 系统深入地研究音乐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科学地认识德育渗透的特征属性, 更好地掌握、利用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科学地构建音乐德育教育模式, 是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 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17-06-18].http://news.163.com/16/1208/20/C7PQUSRI00014JB5.html.
[2] 黄志煊. 德性教育[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66.
[3] 卢博. 大哉孔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33-34.
[4] 陈子善, 蔡翔. 艺[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4: 136.
[5] 任德山, 德群. 《论语》大全集[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256.
[6]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 16号文)[EB/OL].(2012-05-21)[2016-10-20].http://graduate.cqnu.edu.cn/student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81&id=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