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 Vol. 40 Issue (4): 301-305   PDF    
ESP与MTI
方梦之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444
摘要: 通过比较ESP与MTI的异同, 认为ESP与MTI虽然学科分支不同, 分属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 但两者都是教学, 都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性。ESP是MTI教学的核心课程, ESP课程设置上有宽窄之分(wide and narrow-angled course designs), 目前一般院校在MTI的教学中都采用ESP的宽泛型课程, 而开设ESP的窄型(专门型)课程更具市场针对性, 选择课型应根据所属院校的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分析而定。
关键词: ESP     MTI     语言教学     翻译教学    
ESP and MTI
Fang Mengzh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A comparative research has been made between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nd MTI (Master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in the paper.ESP teaching and MTI teaching focus on practice, applic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though both belong to different academic branches.A distinction is drawn between ESP courses that are"wide-angled "(designed for a more general group of learners) and those that are" narrow-angled"(designed for a very specific group of learners).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offer only ESP wide-angled courses.In practical terms, determining and selecting courses may b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ndings from universities'speci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needs.
Keywords: ESP     MTI     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一、ESP与MTI比较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与翻译专业硕士(Master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MTI)课程在学科分支上似乎没有干系, 但是, 只要看一看两者的学术背景、属性、内容、对象和目的, 就会清楚地知道, MTI与ESP同宗同源。ESP因世界科技进步、国际交流需要而生, MTI因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需要而设, 两者都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性。ESP向语言教学靠拢, 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 MTI与翻译学嫁接, "培养目标定位十分清楚, 就是社会实际需要的翻译专门人才" [1]。二者的比较见下页表 1

表 1 ESP与MTI比较 Tab. 1 Comparison between ESP and MIT
二、ESP概念形成和我国MTI的施行

二战后, 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作用愈益显著, 英语文献呈几何级数增长, 英语逐渐成为国际通用语。为了顺应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中的实务需要, 满足广大学习者的要求, 语言教学做出了反应, 20世纪60年代初, ESP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运而生。ESP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以普通教育的标准来确定。普通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 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日常英语的掌握或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上。然而, ESP课程目标和内容根据受业者交际功能的需要来设定。这就是说, ESP课程以受业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使学习者的专业或职业英语知识专门化。

ESP发端于科技文体, 而科技文体的研究肇始于术语研究。"进入19世纪, 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学会, 并不同程度地展开术语研究……如1867年国际植物学家大会上提出了植物学术语命名的统一规则, 1889年和1892年在相应的国际会议上分别提出了动物学术语命名的统一规则和化学术语命名的统一规则。"[2] ESP涵盖科技英语、商业经济英语和社科英语三大语域, 最先出现、研究和应用且设置课程最多的是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EST早期研究对象是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用语, 然后扩大到医学、机械、电气等应用技术学科, 再后又有商业经济英语和社会科学英语的研究。

进入新世纪, 我国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很快提升, 与世界各国频繁交往, 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愿望随之增强。但是, 我国翻译市场高素质翻译人才奇缺, 不能满足需要, 培养专业性、应用型、高层次的翻译人才迫在眉睫。2007年1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标志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在我国正式设置。MTI的培养目标十分清楚, 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翻译人才, 包括科技、法律、经贸、新闻等领域, 要求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可见, ESP与MTI的课程都出于社会交际需要, 对受业者的要求同出一辙:具有较强的双语运用能力, 特别是驾驭专业语言的能力, 包括专业写作和专业翻译。对于MTI受业者, 还特别要求熟练掌握翻译技能, 能够胜任相关专业领域的翻译工作。其中, 专业和语言的融合, 体现了ESP课程与MTI课程共融共通的特点。

三、ESP与MTI的不同学科分支

ESP课程自产生之日起逐渐受到国际语言教育界的重视, 并成为应用语言学之下语言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见图 1

图 1 ESP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Fig.1 ESP as a subdisciplin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大多数ESP受业者对专业或行业知识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他们接受ESP课程培训的目的是在工作或学术场景下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述和交流, 但未必成为职业的翻译工作者。ESP课程主要从语言教学的视角进行设计, 属英语语言教学范畴。

而我国MTI (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要求受业者具有比较全面翻译能力。参照欧盟翻译专业硕士的要求, 学员应达到的翻译能力包括:1)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2)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文本理解和表达能力; 3)信息挖掘能力(Information Mining Competence), 文献、术语、语料的获取能力; 4)主题知识能力(Thematic Competence), 与翻译主题相关的职业知识能力; 5)技术能力(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即翻译工具的使用能力; 6)翻译服务能力(Trans-lation Service Provision Competence), 包括译文产出和团队合作能力。其中, 前4项与ESP直接关联。MTI培养目标是职业翻译工作者, 其学科定位在翻译学中的翻译教学, 见图 2

图 2 MTI作为翻译教学课程 Fig.2 MTI as a translation teaching program

从上图可见, ESP归入应用语言学的"语言教学", MTI纳入翻译学的"翻译教学"。两者都是"教学", MTI翻译教学中的教学评估、课程设计、测试方法等都与ESP直接相关, 两者殊途同归。

英语有三大变体:日常英语(Common English)、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ESP)和文学英语(Literature English)。对于一般学语言的人来说, 最陌生的是ESP。而恰恰MTI教学的核心课程就是ESP。

四、ESP的研究与发展

ESP研究旨在探讨语篇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 掌握它的表达方式和实施程式, 并了解其间的作者因素、主题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 一方面发掘ESP文体的普遍规律, 另一方面寻找其不同体裁的个体特征, 以使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达到最佳关联。

早在20世纪50年代, 科技英语(EST)术语的词源研究就开始了(早于ESP概念出现)。早期研究只在词的层面。1962年, C.L.Barder发表了《现代科技文的一些显著特点》(Some Measu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cientific Prose)一文, 突破了单纯词汇研究的框框, 开始将EST的研究扩展到更高的层面。他用频率分析法拉开了科技英语语域分析的序幕, 以详尽的统计数据揭示了EST在句法结构、时态、语态、词汇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语域分析和数据证明EST与GE (普通英语)之间的区别, 指出区别不仅在术语, 而且在句法等多个方面。20世纪60年代, 国外ESP (以EST为代表)局限于语法结构和词汇研究。直到1972年, John Lackstrom在美国ETF英语教学杂志发表题为《语法与科技英语》(Gramma and Technical English[3])的文章, 指出:文章的修辞及所传递的信息内容确定语法的选择。文中首次提出EST的修辞问题, 对其篇章的修辞过程, 包括定义、描写、分类、论证等进行了研究。20世纪70年代, 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将ESP从词、句的平面引向篇章。1980年代, 功能语言学又把ESP从语篇分析带向功能文体分析(functional and stylistic analysis)。1990年代进入以Swales[4]为代表的体裁分析。认为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 有其交际功能, 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 交际目的和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5]5-7。新世纪以降, 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信息技术将ESP的话语研究更引向深入。

五、ESP课程是MTI的核心课程

回溯历史, 我国在百余年前已有ESP课程的雏形, 以下馆所培养过一批今天所谓的专门翻译人才, 见表 2

表 2 我国早期的外语学校 Tab. 2 Early schools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外语界以引进国外ESP理念为特征, 掀起一股学习专门用途英语, 研究科技英语翻译的热潮:理工科大学开设科技英语系, 创办《科技英语学习》、《上海科技翻译》(现《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专业期刊, 各地书店关于科技英语的图书满架满铺地陈列在醒目的位置。

我国研究热点因国家形势和政策的变化而切换。先是因技术引进的需要侧重科技翻译, 后商务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踵而行之。又如公示语研究, 随着新世纪初申奥并举办2008奥运会以及2010世博会的召开而兴起, 成了一个时期的热门话题。ESP翻译研究途径的多样, 选题的切换、领域的扩大在于回应现实的需要。研究的学科背景包括语言学、认知科学、文化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等。

我国MTI学位授予点由2007年的15所大学增加至2017年的253所。有的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选择科技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方向。在ESP课程设置上有宽窄之分("wide and narrow-angled course designs" [6]55-58), 如商务英语, 范围涵盖营销、会计、管理等, 涉及广泛。商务英语的专业范围如缩小为会计英语, 则会计英语成了范围较窄的专门英语。我国院校一般选择宽泛型课程, 由于科技、商务、法律专业范围和体系十分广泛和庞大, 宽泛型的专业特色依然不够充分, 但较课程设置走文学翻译老路的院校来说, 已前进了一步。"ESP的活力在于特定性, 即对特定专业群体或学术群体语言运用的特点、语类语篇运用的特点和交际特点的区分和研究, 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迎合特定学习者需求的教学实践研究(包括需求分析、教学大纲涉及、教学法选定等)。"[7]根据社会需求, 开设相应的课程是ESP教学的基本原则。2015年,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突破百万件, 是连续位居世界首位的第五年。专利申请方面的语言服务市场在中国已达到了15亿的市场总额, 专利翻译人才缺口非常大[8]。在此情况下, 西安外国语大学引入企业资源, 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及英国RWS集团合作, 尝试以真实项目驱动的专利翻译教学, 采用窄型(或"专门")的课程设置(narrow-angled course designs)。从2016级开始, 西外高级翻译学院在MTI教学中已设立知识产权翻译方向。MTI的课程落到实处, 学员真正领略到一种"特定专业群体或学术群体语言运用的特点"。

专利文件有相对固定的语体程式和要求, 国外一般由律师捉刀代笔。MIT专利方向学生的训练除了一些基本课程外, 还有一系列专业的"孵化课程", 包括预备课程和真实项目演练。孵化课程由熟悉专利的专职教师授课, 剖析语类语篇运用的特点和交际特点, 分析文体特点与核心句型, 使学员认识专利文献的特征, 提高检索技能。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ESP "窄式课程", 让学生掌握今后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训课的基础上做仿真练习, 从英译汉做起, 练习专利说明书的摘要、说明条文、权项要求等具体操作。之后, 经审核合格, 再进入汉译英的训练。

在当代, 语言服务业务类型多、批量大。翻译技术教学通过课程内容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 CMS)的平台组织教学。选择有ESP代表性的真实案例, 以使学生直接进入职业环境, 体验专业的项目规范、客户要求、翻译流程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在这数字化时代, 许多学校以开展翻译技术教学, 培养学生的翻译技术和应用能力, 让他们共享术语库和记忆元件库。教授的翻译工具应有一定的前瞻性, 代表行业的发展趋势, 这也是ESP和MTI教学的发展趋势。

六、结论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正在制订《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将于明年推出, 以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重要依据, 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培养单位开展质量评估提供参考。我们相信, ESP相关课程一定能成为其核心课程, 因为培养翻译专业硕士必须重视其专门性和特殊性, 以使受业者达到岗位要求。只有加强ESP相关课程的建设, 才能切实按照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 保证MTI的培养规格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军, 黄宝印, 朱瑞. 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J]. 中国翻译, 2007(4):6–7.
[2]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3] Lackstrom J E, Selinker L, Trimble L P.Grammar and technical English[M]//Swales J.English Teaching Forum.X 5.Oxford: Pergamon, 1972.
[4] Swales J M. Research Genres: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5] 方梦之. 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6] Basturkmen H. Developing Course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4.
[7] 庞继贤, 程乐. ESP研究中的语类分析路径[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4(4):253–258.
[8] 曹怀军, 贺莺. "互联网+"项目驱动型专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 上海翻译, 2017(1):46–51. DOI:10.3969/j.issn.1672-9358.2017.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