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文化译介与传播
    • 他者、杂糅与翻译:后现代视域下英汉融合双关语翻译研究

      2024, 46(2):89-9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126037

      摘要 (188) HTML (309) PDF 641.71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后现代思潮对异质性、互文性的强调在翻译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认知革命。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翻译观使翻译研究者开始关注传统翻译互动中两种类型的“他者”:传统二元等级结构中作为弱势群体的“他者”和在二元临界地带流浪的游离性“他者”。长期以来,翻译学界对第一类“他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对处于二元临界地带流浪的游离性“他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游离性“他者”在文本层面的典型体现,英汉融合双关语这一新型杂糅文本逐渐兴起并已进入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却并未在学界得到应有的关注。该类文本不可通约的“他者性”和“创造性”特质有利于人们重新思考翻译的定义、可译性和翻译伦理问题,为后现代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数字时代公共话语的异化现象探析

      2024, 46(2):99-10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204046

      摘要 (89) HTML (306) PDF 502.31 K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话语呈现出虚假信息泛滥、过度商业化、观点两极化等异化现象。公共话语异化现象产生的本质是大众在互联网世界中倾向于成为“乌合之众”,以狂欢的形式,实现对话语权的重新主宰。网络传播的回音室效应造成公共话语异化程度日益加剧。确保公共话语真实性,保持客观理性,明辨话语事实和真相,是我们走出公共话语异化困境的基本对策。

    • 新时代太极拳文化译介与传播的意义和路径

      2024, 46(2):105-11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223059

      摘要 (104) HTML (353) PDF 499.69 K (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极拳是中国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以及养生和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文化译介与传播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通过思考和探讨新时代太极拳译介与传播的意义等,提出其译介与传播的路径:多方参与译介与传播工作;全方位、多角度译介;太极拳术语翻译定名;多种翻译策略并举;多模态、多媒体译介传播;培养更多相关翻译人才。

    • >专门用途英语
    • 科学术语的翻译实践及其概念的语境重置——从“bacterium”到“细菌”

      2024, 46(2):111-117,14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101528

      摘要 (72) HTML (296) PDF 1.61 M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bacterium”概念由西方传播至我国,并最终以“细菌”二字成为汉语词。这是一则外来概念在华传播的成功案例。“细菌”的入华“旅行”先后经历了术语“bacterium”的翻译实践、概念“bacterium”的在华接受及译词“细菌”的最终确立。“微虫”“微生物”“微菌”“霉菌”“微生毒”“微生虫”“璧他利亚”等译词的涌现、共存与淘汰体现了概念跨文化传播在语言层面的复杂表征,语境重置则是此番过程的本质。汉语语境“虫”概念和本土传统的病因学体系为“旅行”概念的接受创造条件。“细菌”二字被确立为术语“bacterium”的译词则是社会权力制约下的结果。深入挖掘这则成功案例,厘清概念跨文化传输的特点,或能为提升概念跨文化传播效率提供些许启示。

    • >翻译研究
    •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探索与实践——司显柱教授访谈

      2024, 46(2):118-123.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1204573

      摘要 (168) HTML (287) PDF 521.77 K (1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访谈形式,遵循Holmes关于翻译研究的描写―理论―应用模式,梳理了司显柱教授致力于功能路径翻译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论证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开展包括对外新闻话语与学术话语翻译在内的翻译实践与批评研究,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的解读沿革

      2024, 46(2):124-12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128044

      摘要 (123) HTML (256) PDF 497.87 K (1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译者这一主体却总是被忽略。在阐释学理论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基于此,以阐释学主要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伽达默尔和斯坦纳的主要思想为理论发展脉络,分析阐释学框架下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解读。研究发现:施莱尔马赫首先看到译者的主体作用,伽达默尔和斯坦纳则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描绘了译者的能动性。

    • >外国文学
    • 冯塔纳“柏林小说姊妹篇”中的城市空间书写

      2024, 46(2):129-13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926339

      摘要 (93) HTML (566) PDF 632.60 K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台奥多·冯塔纳的“柏林小说姊妹篇”是德语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柏林城市书写文本。作品巧妙地赋予德意志历史以空间维度,城市书写中隐含了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变化中各种因素和力量的建构与解构过程动态揭示了城市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的三位一体本质和互动发展模式,也由此折射出德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划时代变迁。

    • 当代西方城市的病症:论《星期六》中的疾病隐喻

      2024, 46(2):135-14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703226

      摘要 (80) HTML (366) PDF 644.63 K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星期六》从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疾病书写,进而对21世纪的英国城市现状做出诊断。从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入手,将小说的疾病书写置于当代西方的城市语境中,探讨疾病所影射的社会文化问题。小说中的欣快症和阿兹海默症的隐喻反映了当代城市文化的缺陷,而被污名化的亨廷顿舞蹈症成了城市对部分人群“他者化”的同谋,反映了城市主流人群对他者的恐惧和偏见。文章洞察出麦克尤恩对城市救赎之路的思考:他认为共情是治愈城市痼疾的可能途径,城市人应从疾病隐喻中抽离,不仅是为了减轻自身的焦虑,更是为了能和不同群体产生对话的可能,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城市。

    •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智能技术生态:解析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逻辑力量

      2024, 46(2):143-15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307086

      摘要 (89) HTML (249) PDF 579.43 K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技术与社会深度融合,人类难以脱离技术的裹挟,并在各种场所、活动中被技术量化或准入,形成了新的社会交往秩序。回应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逻辑上的对话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将拥有更大的创新空间。技术间的加速融合、协同创新与相互赋能所形成的智能技术生态是驱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掌握技术生态的应用和高品质数字资源的共享,旨在对抗单一技术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时所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而以智能技术生态的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融连接与能量激活。这不仅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问题域开发,而且有助于在交叉学科领域找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长的生命之源,重构其理论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 “双碳”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2024, 46(2):153-15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213053

      摘要 (83) HTML (361) PDF 484.93 K (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碳”背景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是创新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相结合;三是主导性、主动性与主体间性相结合。只有秉持这样的创新思路,才能凸显融入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师生的生态环保素养,强化师生的生态环保行为,并最终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

      2024, 46(2):159-164,171.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1228623

      摘要 (147) HTML (255) PDF 865.11 K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迭代升级,一种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重塑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智媒体,正深刻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其以沉浸式感受、个性化体验、精准化推荐为特征,为思政教育注入精准、丰富、平等和无限的育人资源和渠道空间,但也带来了主流消解、流量至上、信息茧房、隐私泄露、社交恐惧等一系列难题与挑战。高质量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辩证运用智媒体优势,坚持供给侧改革,精准设计教育内容;坚持需求侧驱动,精准开展教育画像;坚持家校社协同,精准提升智媒体素养;坚持智慧赋能,精准构建评估体系;最终实现在沉浸中共情、个性中共振、精准中共赢,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 系统观念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优化

      2024, 46(2):165-171.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1031524

      摘要 (69) HTML (239) PDF 519.46 K (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持久有效的动力至关重要。运用系统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结构进行科学审视,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个人需求、自身变革的矛盾切入点。通过对动力主体、动力目标、动力传输、动力评估进行科学系统整体分析,厘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运行机理。从内生、外源、共生三重维度,激活内源生产力、增强外驱牵引力、整合协同推动力,化“压力”“阻力”为强劲“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的整体涌现。

    • >文化·教育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体系建构及实践初探

      2024, 46(2):172-17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1124434

      摘要 (68) HTML (232) PDF 919.20 K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视角出发,尝试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能源与环境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的教学。研究指出,新构建的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四个方面都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最大程度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大生态主体的积极性,有效加强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校园文化可视化设计与传播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校园文创设计为例

      2024, 46(2):178-18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1128443

      摘要 (96) HTML (274) PDF 2.69 M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与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师生爱校情怀的重要途径。以上海理工大学校园文创设计为例,在对校园文化符号进行收集与提取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校园文化符号的可视化设计方法以及应用传播手段,总结归纳包括特征重构法、特征描绘法、形象塑造法、图形创造法在内的多种设计实践方法进行校园文化符号的可视化设计与传播。

期刊信息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 主       编:盛 春

  •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