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主 编:盛 春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
2024, 46(4):291-29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710367
摘要:存在和质量是Martin等人在Maton的合法化语码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分别对应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在概念功能上分别体现为象似性和技术性,与语法隐喻和专业术语的使用频率联系紧密,是知识建构的重要参数。以《高级综合商务英语》教材为例,基于存在和质量两个参数考察高级商务英语课程的知识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高级商务英语课程属于水平知识结构,话语总体上较直接,存在值较高,质量值较低,权力语法和权力词汇出现频率较低,符合商务英语专业设定的知识要求。该研究对商务英语教材编撰和选用以及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2024, 46(4):299-30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527271
摘要:著名政治学者张维为所著《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实践的精辟理论总结。该书英译本The China Wave: Rise of a Civilizational State 推出后,受到全球政要、国际主流媒体及英语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范例。通过以勒菲弗尔的“翻译即重写”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系统三个角度,分析三者对译者翻译过程的操纵。研究发现:译者对英文版的内容进行调整的方法,即70%是汉语文本的翻译,30%为改写、重写或调整,明显受到了意识形态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诗学传统,诗学因素无形中在字词、句法和修辞等层面操纵着译者的翻译抉择;为了更好地促进英译本在英语世界中的流通和接受,作为英译本主要赞助人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就像一只“看得见的手”,左右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2024, 46(4):305-311.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303095
摘要:以Web of Science作为数据来源,对2011—2020年国外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阐述其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出国外学者研究热点,包括译后编辑与完全人工翻译的比较,静态译后编辑与交互式译后编辑的优劣,译后编辑所耗精力预测及译后编辑标准和原则等话题,并由此推断未来该领域将会在神经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文学内容的译后编辑以及译后编辑者应具备的能力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外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2024, 46(4):312-321.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208050
摘要:基于外语学习动机的国际姿态理论,探究我国大学生国际姿态对英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建构国际姿态与课堂学习投入间的路径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国际姿态四因子结构信度和效度较好,被调查对象国际姿态特征处于中等偏高水平;2)英语课堂学习投入是一个由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构成的二阶因子,其测量模型信度、效度较高,被试英语课堂学习投入总体水平较强;3)“与世界交流的意愿和想法”和“对国际新闻的兴趣”对英语课堂学习投入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对国际职业或活动的兴趣”和“群际趋避倾向”对英语课堂学习投入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探求英语课堂学习投入影响因素、开发提升策略提供了启示。
2024, 46(4):322-33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718345
摘要:以同义词辨析为学习目标,采用引导型归纳教学方法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DDL的“微讲座”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持续18周,包含任务前引导、任务中展示和任务后练习及反馈三个阶段。为了考察在这一数据驱动探索过程中,学习者对“微讲座”、语料库使用的态度感知以及学习风格和学习者态度感知的相关性,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发现,学习者对“微讲座”和语料库辅助词汇学习总体持积极态度,学习者的困难感知源于网站本身的稳定性、时间消耗和检索结果的分析等方面。学习风格与态度感知并不显著相关;反思型、感知型、言语型和序列型的学习者数据驱动学习更加敏感,序列型学习者明显感知语料库辅助词汇学习的困难,但仍然对DDL保持开放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引导型数据驱动词汇学习模式作为外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自主能力。
2024, 46(4):333-33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614273
摘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支撑这一主题,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支撑体系是由自信、创新、包容、诚信、融合所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新质生产力以文化自信为文化根基,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和平性,是形成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自信根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文化特征,文化随科技发展生产力新质、新态应运更新,同时发挥正向推动助力引领作用成为生产力的精神源头;新质生产力以包容为文化选择,体现出文化的包容以及文化选择中的吸纳、兼容和消化;新质生产力以诚信为文化原则和价值坚守,诚信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形成和推动的实际效果;新质生产力以融合为文化本色,其提出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架构、双贯通融合的成果。
2024, 46(4):339-34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614272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出版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通过遵循“内涵意蕴-理论机理-策略构建”的研究思路,首先界定了出版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生产工具是出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基、创新对象是出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轮和质量人才是出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翼三个理论机理,并就新型生产工具智能化、新质劳动对象创新化和新质劳动者高质化进行分析,最后立足“出版科技-要素质量-人力资本”三个维度,提出构建出版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具体策略。
2024, 46(4):349-355.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614270
摘要:新质生产力提出后,推动出版业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在其赋能下,出版业通过“出版+X”,促成“出版+教育”智慧化、“出版+娱乐”智能化、“出版+文旅”沉浸化等新业态;且在“人机协同”新模式的推进下,实现了生产加工高效化、服务个性化、管理保护智能化;借助数据驱动,实现思维、产品、途径的创新,依靠技术驱动完成创新升级、绿色升级、共享升级,最终得以实现出版全方位质的革新。
2024, 46(4):356-36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107011
摘要: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卡夫丁峡谷”揭示了一条不同于西欧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跨越峡谷”。邓小平把握住了“跨越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症候,通过改革开放填平了峡谷的生产力鸿沟。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类型,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是在“跨越峡谷”“填平峡谷”后对更高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重塑,是“峡谷再造”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秉承马克思主义真理,在继承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2024, 46(4):363-368,37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006480
摘要:回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余年进程,在学理上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不断地发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对此问题的解答在本质上涉及此进程的动力。这一进程之所以能持续百余年,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强大的理论动力、实践动力和精神动力。其理论动力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实践性和革命性等理论特质,其实践动力是在社会现实基础上开启的中国实践,其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理论动力、实践动力和精神动力相统一的三元动力系统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深化。
2024, 46(4):369-37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110239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断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处于关键时期。从“两个大局”的视域来看,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又将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新的可能,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可行之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024, 46(4):375-38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107012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下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不仅会威胁到公众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与安危,同时还容易将恐慌和混乱的情绪借助网络世界迅速传播,引发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危机”,而这些网络中的危机信息又会反过来对公众心理和行为形成强烈的引导和动员作用,由此形成了现实危机事件和网络危机信息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演化。基于移动互联时代下危机事件及其网络信息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探讨如何从事件源和信息源对危机事件及其网络信息的共演过程进行控制,以期以较少的控制过程、较小的控制成本提升信息的引导、预警的效果,降低危机事件的破坏力。
2024, 46(4):383-38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212051
摘要:在回顾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舆情变革态势和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高校舆论“媒介”“言论”“情绪”场景的嬗变模式对高校话语权的影响机制,论述高校网络舆情风险感知对高校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从高校舆情治理的主、客体,高校个体与机构角色扮演等方面描述高校舆情传播和治理机理。将高校舆情治理解构为“舆情前治理”“舆情过程治理”“舆情后治理”三元协同治理模型:详述了舆情“事故症候”预警、情绪消解,高校舆情常规治理、应急治理和数字治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模式,高校舆情评价反馈与校园文化认同形塑机制,并将高校舆情“全生命周期”治理概括为“预警—治理—评价(反馈)—改进”的治理闭环,以加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治理体系建设和舆论引导教育,进一步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变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 46(4):389-39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216058
摘要:在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品质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孟万金团队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以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中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最为显著的是课程活动。根据调查测量与实地访谈情况,归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课程、加强学校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健全和优化教育工作队伍、提升父母的积极素养与品质、提升大学生自我塑造能力等方面探索可操作性的培育路径。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主 编:盛 春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