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主 编:盛 春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
2024, 46(5):395-40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1019500
摘要:以中国知网为信息检索源,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96—2023年间符合检索条件的594篇海事术语翻译文献进行统计与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发文量自2011年显著增加,发文机构以船海类院校为主;海事术语翻译研究成果丰硕,且实践应用性较强;理论研究以目的论和功能对等理论为主,且热度将继续延续;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较单一;不同聚类主题词之间关联度不高。文献计量分析直观展示了我国海事术语翻译研究热点与趋势,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024, 46(5):403-41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614322
摘要:翻译教学中基于平行文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本质上是译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方案设计、语料收集和语料管理的过程。目前受限于现有翻译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翻译教学中难以规模化建设此类语料库。通过以大数据自动化采集的方式,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Python技术与PostgreSQL数据库系统,来解决目前建立大规模教学语料库的难题。为了完整呈现规模化建库过程,借用政府公文类翻译的真实案例,详细描述了建库方案设计、语料收集和语料管理等操作步骤,分析了各步骤中存在的自动化难题以及新技术介入的契机。部分技术细节与源代码也在文中公开,以期为大规模建设教学语料库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4, 46(5):413-41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129591
摘要:《论语》作为“四书”之一,其英译是典籍英译的重要代表。体认翻译学将认知翻译学本土化,结合体验与认知来研究翻译,用“体”和“认”来解释翻译中的“映射”和“创仿”。采用理雅各、许渊冲、倪培民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文本,基于体认翻译学,从识解的五个维度即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想象性展开讨论,分析三位译者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并剖析不同场景背后采取的翻译策略,旨在揭示译者主体性在实现典籍英译“映射性创仿”中的重要意义,探索体验性识解观对于典籍英译研究的意义。
2024, 46(5):419-42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528272
摘要:作为意象派领袖和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埃兹拉·庞德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推崇儒家思想,在二战后被关押期间翻译了许多儒家经典,其中就包括《诗经》。在庞德译本问世之前,虽已有多部《诗经》的英文全译本,但庞德的译作与这些译本差别很大,与原作更是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可以看作是他吸收中国古诗特点创作的全新的英文诗歌。通过对庞德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译文的分析,结合其诗人身份和思想倾向,可以看出庞德《诗经》译本改造的主要原因在于变革西方诗歌、探索东方文明和寄托自身的精神与理想。
2024, 46(5):427-433.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108541
摘要:非人称主语句是语言研究中关涉人称、物称的重要概念,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一直处于混沌状态,存在三个问题:分类不当造成泛化、外延交叉造成含混、概念不清造成误判。提出三个对策:1)科学分类消除泛化:该句式通过句法修辞和隐喻修辞两个路径获得,其中隐喻修辞含拟人句与死隐喻带来的常规实例,只有句法修辞句和拟人句有修辞意义;2)确定外延消除含混:将句法修辞类型命名为“非人称行为句”并确定其构式,将其与隐喻修辞明确辨别,补充其“转移责任”功能,提高应用效果;3)明确概念消除误判:强调非人称主语句在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只有英语的“非人称行为句”的修辞效果难以在汉语中保留。研究有助于解决句法修辞和隐喻修辞之间长期困扰学习者的概念重叠问题,有利于提高应用实效。
2024, 46(5):434-443.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513246
摘要:使用CiteSpace 5.7.R5,对1998—2022年国内外核心期刊中的二语语块研究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以厘清核心主题和研究前沿,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国内外二语语块研究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稳步发展的特点,并以二语习得与教学为主要聚焦点,近年来具有语料库分析法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趋势。国内外区别在于:国外研究热点层层递进、推陈出新,更注重对学习者个体差异、辞典编纂和文本标注与分类以及语块的心理表征与加工优势的探讨,且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神经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呈上升趋势;国内研究热点相对孤立、缺乏传承性,仍停留于探索语块的使用特征和测量学习者语块水平的阶段。建议国内研究者进一步开展针对二语语块研究的跨学科交叉验证,以增加二语语块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024, 46(5):444-45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214055
摘要:以德语味觉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本义和隐喻用法对süß,sauer,bitter,salzig,scharf五个德语味觉形容词进行分析。基于Lakoff的隐喻理论并结合语例,研究发现:1)德语味觉形容词作本义时具有味觉指向性、品质性、主体性、标准参照性、相对性的语义特征;2)味觉形容词在作隐喻用法时,除味觉指向性外,其他特点均保留,且增加了情感性的特征。此外,味觉形容词作隐喻用法时,可以根据其情感性的特征,与特定动词搭配,表达人的情感及心理状态。
2024, 46(5):451-45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801382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而提出的一个标志性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上重塑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将极大地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和公共化程度,将会对社会生产关系带来深层次的革命性变革,呼唤着新型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到来。
2024, 46(5):458-46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826428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指明了新的生产力形成的动因一定是生产实践所推动的生产关系变革。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我国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形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变革,萌芽与发展了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上,党的领导、人民中心、可持续发展、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等因素分别从主体、价值、模式、创新、目标方面给予支撑。为使新质生产力朝着真正“社会生产力”方向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在更高水平上建立和完善党的领导,构建劳动优先与社会取向的经济体制,发展人与自然协同进步的新模式,促进科技应用经济属性的积极转化,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守正创新。
2024, 46(5):465-471.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815405
摘要: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建设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展开。新时代新征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技术保障。基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变革,推动形成数字技术赋能、制度体系保障、具有治理效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在经济生活领域拓展应用协商民主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发展基层民主。由此,推动形成最广泛、最真实、最有效的民主,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2024, 46(5):472-47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828431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彰显了党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中的深刻理论洞察与实践智慧。新质生产力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内涵,更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南。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形成的,同时融合数智化和绿色化产业的形态特征,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为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强化科技创新体系,扶持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并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劳动者素质,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4, 46(5):478-48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409173
摘要:学习共同体为当下“包装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对“包装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痛点的阐释和分析,探究艺术设计专业课思政教学研究的具体思路。从全方位育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讨了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学应用价值。以培元启智、力行铸教、经世致用、技艺融创四个角度为切入点,将“包装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学习共同体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并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
2024, 46(5):485-491.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814391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深化理解理论知识,提升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将和谐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从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结合三个需求、协同五支力量、整合三维度资源,创建可供学生选择的“主题菜单库”,探讨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2024, 46(5):492-49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613293
摘要:商科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思政建设是商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上海理工大学商科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使命驱动”理念、课程思政体系、特色发展、实践路径以及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基于实践探索经验,从思政元素挖掘、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学生实践强化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动高校商科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4, 46(5):497-50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515251
摘要:引导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成为正能量的宣导者和错误舆论的制止者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尤为重要。网络素养作为衡量高校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亟需探寻切实有效的培养范式。通过系统分析和文献研究,深入探讨模因论内涵,结合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学现状,依据模因生命周期四阶段理论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学设计:理论教学对应模因同化与模因记忆阶段,旨在实现网络素养中知识层面素养的提升;实践教学对应模因表达,实现技能层面素养的提升;教学跟踪对应模因传输,重在心理层面网络素养的提升。基于模因论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学设计,可以为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教学提供新思路。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主 编:盛 春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