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委 (原) 和国家体委 (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 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新时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担负着普及学校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 还肩负着为国家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上海是我国最早建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地区之一[1], 重视田径项目在中学传统项目学校训练工作的重要基础作用研究。目前上海市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数量上迎来空前大的发展, 中学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课余训练, 是我国课余训练的重要基础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 对上海市的黄浦区、长宁区、普陀区和崇明县的4个区 (县) 的上海市级13所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其中国家级有1所、上海市办田径项目二线运动队2所) 为研究对象, 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人数:田径运动员163人 (男生为105人, 女生为58人, 其中包括初级中学7所, 运动员91人; 高中学校6所, 运动员72人); 田径教练员31人。
(二) 研究方法 1. 访谈法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为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资料, 在实地调研期间对上海市体育局, 上海市体育局青少中心的负责运动竞赛、田径运动管理的领导, 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领导、教练员、知名体育教师及相关专家进行访谈, 了解目前上海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运动队的开展现状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的对象:对上海市级13所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运动员、教练员为问卷调查对象, 按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制定调查问卷, 在拟定调查问卷内容前先制定访谈提纲, 通过访谈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设计问卷。发放学生运动员问卷185份, 收回163份, 回收率92.43%, (其中男生105人, 女生58人), 有效率95.32%;发放教练员问卷35份, 收回31份, 收回率88.57%, 有效问卷31份, 有效率100%。
3. 数理统计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收集到的问卷有效数据进行录入和数理统计, 为论文的撰写提供数理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 项目设置与布局上海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15—2017年进行新一轮调整, 从原来的172所[2]增加到268所[3](见表 1), 按布局数量进行排序, 统计结果表明, 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有73所, 占比27.24%, 传统项目学校布局数量第三位 (国家级有5所, 占比国家级21.74%)。上海市的黄浦区、长宁区、普陀区、崇明县4个区 (县), 从项目布局现状来看, 充分体现出对田径基础大项目的重视。崇明县的城桥中学成为国家级青少年田径人才成长的培养基地, 在发展径赛重点项目短跑与中长跑的同时, 兼顾了部分田赛项目, 分布在径赛和田赛的12个项目。在黄浦区的5所学校中, 以大同中学为代表的重点田径项目是跳高, 长期以田赛的跳高为优势特色项目; 上海市李惠利中学多年来重点发展铅球、铁饼和标枪投掷项目。在长宁区的4所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中, 各学校普遍开展径赛与田赛项目,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上海市西延安中学主要开展三项全能项目。在普陀区, 以上海市宜川高级中学为代表的田径队, 作为培养出中国田径优秀运动员刘翔的母校, 现在是上海市区 (县) 和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学校, 重点在中长跑、跳高项目的人才培养。
![]() |
表 1 2007—2015年上海市田径运动传统学校布局变化比较 Table 1 Layout of schools of traditional sport events in Shanghai from 2007 to 2015 |
近年来, 上海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与上级体育行政部门联合办学呈上升趋势, 在这种形式的作用下, 改革了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体制, 从而保障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这4个区 (县) 的13所田径学校训练主要的运行形式是“体教结合”, 即:业余体校与重点中学的合作; 重点中学与优秀运动队合作。例如:崇明县城桥中学 (国家级)、黄浦区的大同中学、普陀区的宜川中学, 均成为上海市2009—2014年度区 (县) 和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学校。在这13所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中, 同时又承担市办二线队学校3所, 占比23.08%, 越来越多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寻求区校联合办学训练形式, 占比69.23%。
(三) 运动员选拔方式由表 2(多选) 调查显示, 在选才过程中, 教练员主要凭借个人多年带队的经验和学生运动员参赛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人才选拔, 占比为64.52%, 这种选才方式暴露了上海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选才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其次是教练员依据个人经验结合各项指标测试, 分别占到了61.29%。由此可见, 在选才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强的主观性, 缺乏科学依据。但可喜的是根据教练员观察与经验判断和通过有关测试指标来选拔人才这一方式所占的比例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通过与教练员访谈发现, 他们所依据的指标仅仅局限在身体素质方面, 缺乏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全面测量。
![]() |
表 2 上海市13所田径运动传统学校运动员的选拔方式调查 Table 2 Investigation on ways of selecting athletes in 13 traditional schools of track and field events in Shanghai |
运动员训练专项分析主要表现在短跑与跳类的优势项目。全能类和投掷项目中运动员相对偏少。调查结果如表 3所示。上海市13所学校田径运动员训练专项分布情况, 主要表现在短跑类项目上, 按人数的多少进行排列依次为:参加短跑跨类58人, 占总数的36.2%, 为最多的专项选择; 跳跃类项目有35人, 占比21.47%;中长跑类项目31人, 占比19.63%;全能类项目为14人, 占比8.59%, 人数最少的列在最后。上海市13所中学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优势项目, 有7名一级运动员, 重点分布在短跑、跨栏、跳高与铅球项目中。竞技天赋是极为复杂的个体特征, 是生物、物理与心理的综合[4]。全能类项目选择人数相对偏少, 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 反映出与运动员处在中学时段上参加田径训练定项过早有关, 教练员在基础训练时期应予以重视, 避免定项过早发生。
![]() |
表 3 上海市13所田径运动传统校运动员训练专项分布统计 Table 3 Statistics of the layout of athletes' specialized training item in 13 traditional schools of track and field events in Shanghai |
对上海市13所田径传统项目学校163名运动员参加训练年限进行调查, 由表 4显示:比例相对高的训练年限是3~4年, 79人占比48.46 %, 男女生均集中在这一年限区间, 5年以上为46人占28.23%, 参训1~2年的为38人占23.31 %。从性别比例来看, 女生参加田径训练的总体人数偏少, 在各参训年限上明显少于男生。在激发青少年时期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参训热情, 增加上海市田径传统项目人口基数的同时, 建议发展提高女生田径人数。
![]() |
表 4 上海市13所田径运动传统学校运动员参加田径训练年限 Table 4 Years that athletes have spent in track and field event training in 13 traditional schools of track and field events in Shanghai |
由表 5显示, 田径项目运动员年均参赛次数不高, 没有参加比赛的40人占24.54;参赛1~2次的44人占27.77%;参赛3~4次的68人占41.72%排在首位; 参赛5~7次的11人占6.74%;有104人占63.80%的绝大多数运动员都能参加到2~4次的比赛。有个别成绩优秀的队员可以代表学校、所属区或市参加上海市中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以及更高级别的比赛, 说明运动员普遍水平较高。参赛机会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息息相关, 水平越高, 参赛机会越多。但是调查中有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有40人占24.54%, 造成竞赛少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一方面是竞赛管理政策不允许、竞赛时间周期设置、没有形成校际体育竞赛体系等等。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组织竞赛所需的经费问题和校际体育竞赛体系没有形成; 另一方面是缺乏比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的水平较低, 学生运动员水平相差较大, 出现参赛机会较少。
![]() |
表 5 上海市13所田径运动传统学校运动员年均参赛次数调查 Table 5 Investigation on average annual competition frequency of athletes in 13 traditional schools of track and field events in Shanghai |
对上海市13所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进行调查, 由表 6显示, 如今在校训练的运动员等级人数,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163人中 (男105人, 女58人), 2013—2016年获得等级运动员共计39人占比23.93%(其中获得一级运动员等级的共计7人, 占比4.30%, 获得二级运动员等级的共计32人, 占比19.63%), 未获等级人数124占比76.07%, 没有获国家运动健将人数, 等级最高为一级运动员, 表明目前非常优秀的学校运动员很少, 等级水平主要集中在获得二级运动员等级层面。
![]() |
表 6 上海市13所田径运动传统学校运动员技术等级情况调查 Table 6 Investigation on athletes' technical grade in 13 traditional schools of track and field events in Shanghai |
在2013—2016年, 对上海市13所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输送运动员人数情况进行统计其结果为:共有86人成功输送, 高等院校 (包括体育院、系)47人, 占比全部输送运动员人数的54.65%, 是成为特别明显的出路去向选择; 去向地 (市) 级体育运动学校32人, 占比输送运动员人数的37.21%;一线队7人, 占比输送人数的8.14%, 表现出他们在初高中阶段田径专项竞技水平有很好的上升空间。但是, 高水平等级运动员相对较少, 能够达到一级较高水平的仅7人, 绝大多数学生运动员止步于二级或接近二级水平。截至2016年7月, 上海市中学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运动员毕业后, 大多数去向是进入高等院校 (包括体育院、系) 或体育运动学校, 体现出多数的学生运动员能够正确平衡与把控学训矛盾, 都可以像普通学生那样继续到高校深造, 使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有了保障[5]。
(八) 田径后备人才相对缺乏目前, 上海市传统学校田径后备人才相对缺乏, 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 有80.64%的教练员认为是由于家长的反对态度造成的后备人才缺乏; 有62%的教练员认为由于田径项目社会总需求不足, 毕业去向不理想制约着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 有46%的教练员认为是田径项目的趣味性导致对后备人才缺乏吸引力。目前体育人才培养人数多, 社会总需求相对少; 很多运动员只是以体育作为升学的一个踏板, 选择其他球类等趣味性强的项目多, 选择田径项目的少。因此, 建立完善的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 保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已成为当前上海市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面临的瓶颈。
(九) 后备人才培养的保障现状 1. 双重角色田径教练员对31名教练员教龄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见表 7):经历在2~5年、6~10年的均为8人, 分别占25.81%, 是相对比例最多的; 在11~15年间6人, 占19.35%;16~20年5人, 占16.12%;21~25年4人, 占12.90%;26年以上3人, 占11.54%。从执教年限分布, 说明教练员队伍不断有新的教练加入, 其中有51.62%集中在执教10年以内, 所占比例较大, 同时也有执教20年以上的有7人, 占22.57%, 这些长期在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承担教师兼教练员具有双重角色的老师, 是学校巨大的宝贵财富, 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带队经验, 教练员教龄呈现出较合理的结构。
![]() |
表 7 上海市13所田径运动传统学校田径教练员教龄统计 Table 7 Statistics of the age of coaches in 13 traditional schools of track and field events in Shanghai |
体育场地设施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的物质保障。从标准田径场的拥有数量看, 本研究选择的上海市黄浦区、长宁区、普陀区和崇明县4个区 (县) 的13所学校, 是中学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布局相对较多的地区, 地处市中心位置的黄浦区、长宁区、普陀区的学校很难有一个400米标准田径场地满足田径训练基本需求。13所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中仅有4所有400米标准田径场地, 其余大部分学校均为不标准的田径训练场地。
三、结论(1) 在上海市级部分中学田径传统项目 (黄浦区、长宁区、普陀区和崇明县) 的学校中, 课余训练形式与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联合办学呈上升趋势。开展的优势竞赛项目以短跑、跨栏为主要布局项目, 田赛项目以跳高、跳远、标枪为主要布局项目。
(2) 培养成为一级水平以上的运动员甚少, 大多集中在二级运动员。在参训人数比较中, 女学生运动员人数较少, 应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全能类项目选择人数相对偏少, 反映出当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 运动员参加田径训练定项过早的现象。
(3) 崇明县的城桥中学田径运动队经过多年创新体教结合, 发展田径优势项目, 重视运动队梯队建设, 在当前上海市学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值得借鉴。
(4) 双重角色的教练员年龄呈年轻化, 执教时间主要集中在10年以内, 有部分学校的教练员出现非田径专项执教现象; 有些教练员认为体育场地与器材设备不能满足运动员训练以及竞赛活动的开展, 并且训练和竞赛经费缺乏, 影响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的培养。
[1] | 上海市体育局. 关于加强上海市体育传统学校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 (沪竞体[2006]104号)[R]. 上海: 上海市体育局, 2006. |
[2] | 上海市体育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命名2007-2010年度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决定 (沪竞体[2008]102号)[R]. 上海: 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08. |
[3]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体育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命名2015-2017年度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通知 (沪教委体[2015]7号)[R]. 上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 2015. |
[4] | 列·巴·马特维也夫. 竞技运动理论[M]. 姚颂平, 译.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5] | 田麦久. 高水平竞技选手的科学训练与成功参赛[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