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 Vol. 40 Issue (2): 153-159   PDF    
“鬼女红叶”传说的文本传承研究
李常清1,2, 崔桂莲2     
1. 山东大学 文化遗产研究院, 济南 250100;
2.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外国语学院, 济南 250353
摘要: 日本长野地区至今仍广为流传着一个传说——“鬼女红叶”传说。该传说的文本记载肇始于日本中世,其后几经演变渐渐在长野地区以相对稳定的传承方式固定下来。通过文献研究法,解析该传说的文献记载与长野地区的勾连,沿着时间轴从文本层面对该传说的传承进行研究,理清文本传承的脉络及其情节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考察文本传承所反映的在地化要素。
关键词: 鬼女红叶传说     文本     传承     在地化    
Research on the Textual Inheritance of a Japanese Legend-Siren Hongye
Li Changqing1,2, Cui Guilian2     
1.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250353, China
Abstract: Since Japanese Middle Ages, there has been a legend about Siren Hongye, which rooted in Nagano after centuries of changes.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we analysed the written form of the legend and studied the inheritance at textual level.Specifically, the evolution of the legend was illustrated, and the local factors which were reflected by the textual inheritance were also clarified.
Key words: Siren Hongye     textual     inheritance     localization    

日本长野县的户隐山、荒仓山、鬼无里等地是鬼女红叶传说所依存的传承语境, 该地区海拔高、地势险峻, 交通闭塞, 传统民俗事象保留相对完整, 鬼女红叶传说可谓其中之一。该传说现存的文本记载较多, 在中世已初具形态, 当时京都广泛流传的“灭鬼传说”被架构于户隐之地, 红叶传说开始萌芽, 但机械转移的成分较多, 在地化程度低。在传承过程中, 传说内容渐渐与长野地区的地名、寺庙神社等风物相勾连, 传说情节也趋于合理, 在地化程度不断提高。为理清鬼女红叶传说文本传承的脉络, 本文将鬼女红叶传说分为四个时期, 整理各时期文本的特征, 明确其作为在地传说逐渐走向合理化的过程。

一、“鬼女红叶”传说的经典版本

“鬼女红叶”传说流布于长野市户隐村的栅地区、荒仓山以及鬼无里一带。究其传播脉络可发现:鬼女红叶的相关传说从起源至故事情节发展成熟历经了从日本南北朝至现代的漫长历史时期。“鬼女红叶”传说有诸多文本记载,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1896年出版的《北向山灵验记户隐山鬼女红叶退治之传》, 书中传说的基本情节记载如下:

因应天门放火事件惨遭流放的伴善男的后代世丸夫妇长年难得子嗣, 向第六天魔王虔心祈祷后终得一女起名吴叶。成年后, 集美貌才能于一身的吴叶用妖术变出另外一个自己与邻村的富家子弟成亲, 而本人携巨额彩礼同父母逃至京都, 改名为红叶。红叶很快得到皇室贵族源经基的爱慕, 成其侧室并产一子。然而觊觎正室地位的红叶企图杀人上位, 不料阴谋败露被流放至户隐山。在流放之地红叶教村民读书识字, 用妖术医治百姓疾病深受爱戴。然而聚集了众多手下的红叶开始在其他村庄烧杀抢掠。流言传至京城, 源经基命平维茂讨伐红叶。

因红叶驱使妖术, 平维茂最初连尝败绩, 于是参拜别所温泉的北向观音求得降魔之剑, 最终降伏红叶。

二、“鬼女红叶”的文本传承状况

关于“鬼女红叶”传说笔者共计收集到了十七部文献资料, 以下首先整理所收集到的文献, 然后根据传说的内容对各种传承方式分情节进行对比。

(一) 各作品一览

笔者将考察的对象限于调查收集到的文本记载, 共计收集到十七部作品、二十一种文本记载。根据时代的先后顺序整理如下。

(1)《太平记》[1](1368—1375)

(2)《户隐山绘卷》[2](南北朝—室町時代)

(3) 谣曲《红叶狩》[3](室町時代)

(4)《信府统记》[4](1724)

(5)《久米路之桥》[5](1784)

(6)《善光寺道名所图会》[6](1843)

(7)《长野县町村志》[7](日阴村)(1882)

(8)《信浓奇胜录》[8](1890)

(9)《北向山灵验记户隐山鬼女红叶退治之传》[9](1896)(下记《北向山灵验记》)

(10)《红叶狩绘卷》[10](1937)

(11)《鬼女红叶》[11](1974)

(12)《户隐之鬼》[12](2003)(内有两个不同文本。下记《户隐之鬼1》《户隐之鬼2》)

(13)《信州民话传说集成北信编》[13](2005)

(14)《红叶——不管你是鬼女还是贵女》[14](2006)(内有三个不同文本。下记《红叶1》《红叶2》《红叶3》)

(15)《新释信浓民话-重读民话-》[15](2007)(内有两个不同文本。下记《新释信浓民话1》《新释信浓民话2》)

(16)《贵女红叶——一个被称为鬼女的女人物语》[16](2009)(下记《贵女红叶》)

(17)《小说红叶》[17](2012)

(二) 分情节整理

为了对各文本的异同进行对比, 先将传说经典版本的内容细化为二十二个情节, 各文本分别与此进行对照。梳理时侧重于各作品中基准情节的有无以及是否有新情节的追加。作为比较基准的二十二个情节具体如下。

(1) 红叶的祖先伴善男被流放到伊豆。

(2) 伴善男的后代世丸夫妇漂泊至奥州会津。

(3) 难得子嗣的世丸夫妇向第六天魔王祈祷。

(4) 女儿吴叶出生。

(5) 才貌双全的吴叶斐名十里八乡。

(6) 邻乡的贵族之子源吉因过度爱恋而生疾。

(7) 吴叶深知父母重兴家门的夙愿, 用妖术变出另外一个自己同源吉成亲, 携巨额彩礼逃至京都。

(8) 吴叶改名为红叶, 在京都经营小饰品店, 因其美貌生意兴隆。

(9) 源经基的正室相中红叶的琴声, 收其为侍女。

(10)与源经基相遇, 悠扬琴声赢得爱恋。

(11)红叶得到源经基宠爱并怀上其子, 为夺正室之位, 欲施咒术夺其命, 不久正室染上奇病。

(12)请来比睿山高僧前来施法, 红叶妖术败露。

(13)红叶虽逃死罪却被流放至户隐山, 其后飘泊至水无濑。

(14)因能治愈当地村民的疾病, 被敬奉为活神仙。

(15)产下男婴起名为经若丸。

(16)在水无濑兴建房屋, 并用京城的地名命名。

(17)囤积士兵到其他村庄烧杀抢掠。

(18)平维茂奉命讨伐鬼女。

(19)连尝败绩的平维茂参拜别所温泉的北向观音求得降魔之剑。

(20)用降魔之剑砍下红叶首级收入桶中。

(21)手下阿曼削发为尼不久自杀身亡, 其毛发传至劝修院。

(22)因鬼女红叶被诛杀, 水无濑更名为鬼无里。

三、文本传承的四个分期

各文本对照以上各基准情节, 可分为:萌芽期、准备期、成立期、成熟发展期四个时期, 具体如下。

(一) “萌芽期”的三部作品

从属于“萌芽期”的三部作品为:《太平记》《户隐山绘巻》《红叶狩》, 这些作品问世于南北朝—室町時代后期, 都是简短的讨伐恶鬼的故事。情节为某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英勇地消灭了住在户隐山的恶鬼。从此类传说可以读出作者们将坂上田村麻吕消灭鬼神以及源赖光惩办酒呑童子等在京都广泛流布的“灭鬼伝说”活用到地方传说的意图[18], 是一种将已在中央定型的“灭鬼传说”重新架构于地方传承舞台——信浓国的尝试, 是传说同地方相勾连的最初阶段。因此文本记载简洁, 讨伐恶鬼的人物及恶鬼的名字都未固定。三部作品的细节特征对比考察如表 1所示。

表 1 “萌芽期”作品的细节对比 Table 1 Detail contrasts among the publications in forming stage

分析表 1可发现“鬼女红叶”传说萌芽期的文本特征在于虽将舞台移至户隐山, 但灭鬼之人以及鬼的名字都未固定。萌芽期的作品深受京都传说的影响, 作者根据个人理解选取了灭鬼英雄, 并将鬼神的居所牵强地勾连到户隐山。这可以说是京城传说向地方渗透的最初萌芽。然而京都武士所祈拜的长谷观音八幡末社武内之神等神佛在京城虽深得信仰, 但与信浓关联不大。此外, 鬼的形象与坂上田村麻吕消灭鬼神以及源赖光惩办酒呑童子等京都的传说一样作为恶的存在来描写。

(二) “准备期”的五部作品

从属于“准备期”的作品有《信府统记》《善光寺道名所图会》《久米路之桥》《信浓奇胜录》《长野县町村志》等五部, 于江户后期—明治初期成立。传说的梗概演变为武将平维茂征伐鬼女红叶, 虽然情节依旧简洁, 鬼以及灭鬼英雄的后日谈、与村名鬼无里勾连等情节附加进来, 相较“萌芽期”在地的色彩更加浓厚。“准备期”的作品不单是把京城的传说机械地搬至地方, 为了提高传说的可信度或与地名结合或追加主人公的后日谈, 不断改进传承方式。五部作品的细节特征对比见表 2

表 2 “准备期”作品的细节对比 Table 2 Detail contrasts among the publications in preparative stage

表 2所示, “鬼女红叶”传说“准备期”最大的特征是在谣曲《红叶狩》的影响下, 鬼的名字固定为红叶, 讨伐鬼怪的人物也定着为平维茂。另外, 该时期传说有了新的情节演变, 灭鬼英雄祈拜的观音由京城中央信奉的神佛变为地方民众更为认可的北向观音, 鬼无里、别所等当地的地名也出现在传说中, 可以说作为在地传说有了新的进展, 为传说的成立做好了铺垫。

(三) “成立期”的两部作品

从属于“成立期”的作品有《北向山灵验记》《红叶狩绘巻》两部。《北向山灵验记》的成书时期为明治初期, 《红叶狩绘巻》于1937年问世, 是将《北向山灵验记》忠实再现的绘卷, 因此考察的对象可以集中到《北向山灵验记》。

《北向山灵验记》一书基本同“准备期”的诸文本一致, 记载了平维茂征讨红叶的传说。但附加了大量红叶被讨伐之前的情节, 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1)红叶期待实现父母再兴家业的夙愿, 在京都用咒术杀害源经基未果被流放到户隐山。2)红叶在水无濑传授京都文化为当地村民所爱戴, 却率领手下对其他村子烧杀抢夺。这两点体现着红叶作为鬼女“恶”的一面(京都杀源经基正室未遂、攻击其他村庄), 也刻画了她“善”的一面(期待家业复兴、在水无赖传授京都文化)。“萌芽期”和“准备期”红叶“恶”的形象演变为“善恶两面”并存, 传说的在地化倾向进一步显现。

在考察《北向山灵验记》的细节特征之时, 首先确认与“准备期”相同的项目, 继而梳理该时期出现的新项目。

(1) 鬼所在之处:最初为户隐山, 后漂泊至水无赖。而与平维茂激战之时又转移到户隐的岩屋附近。

(2) 鬼的名字:红叶, 与“准备期”相同。

(3) 灭鬼人的名字:平维茂, 与“准备期”相同。

(4) 灭鬼人所祈拜的观音:上田别所温泉的北向观音, 平维茂借助信浓地区所信仰的观音之力战胜了红叶。

(5) 鬼的形象:“善恶两面”并存。红叶既有企图杀害平维茂正室、在水无濑之外的其他村庄横行霸道等“恶”的一面, 同时红叶励志重振家室, 在水无濑传播京都文化, 其“善”的形象亦被追加。红叶的形象由当地民众重新塑造, 传说的在地传承几近完成。

(6) 鬼的后日谈:未被记载。

(7) 村名的由来:鬼被消灭不复存在, 村名由水无濑变为鬼无里。村名的由来与传说相勾连进行阐释, 有助于在地传说身份的获得。

(8) 新追加内容之一:红叶期待实现父母再兴家业的夙愿(善), 在京都用咒术杀害源经基未果被流放到户隐山(恶)。“善”与“恶”共存。

(9) 新追加内容之二:红叶在水无濑传授京都文化为当地村民所爱戴(善), 却率领手下对其他村子烧杀抢夺(恶)。“善恶两面”并存。

通过以上分项考察可以发现成立期作品的特征:首先受到“准备期”作品的影响, 鬼女之名与征伐鬼女的人物之名依然是红叶和平维茂。其次, 平维茂所祈拜的神佛为地方的北向观音, 村名鬼无里的由来与传说相勾连进行阐释。再次, 鬼女红叶的形象由“恶”转变为“善恶并存”, 换言之, 作为在地的女主人公, 红叶开始拥有“善”的一面。这一新形象意味着“鬼女红叶”传说的在地传承已臻于成熟。

(四) “成熟发展期”的十一部作品

从属于“成熟发展期”的作品共计十一部:《鬼女红叶》《户隐之鬼1》《户隐之鬼2》《信州民话传说集成》《红叶1》《红叶2》《红叶3》《新释信浓民話1》《新释信浓民話2》《贵女红叶》《小说红叶》, 成立时期为昭和中后期至今。该时期的作品在受到成立期作品影响的同时, 呈现出多元变化, 可进一步细化为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从“善恶两面”描述红叶的“善恶并存的形象系统”; 第二个系统是剔除恶的一面仅刻画红叶善良一面的“善的形象系统”; 第三个系统是以红叶与平维茂的恋爱为基调开展情节的“新说系统”。

1. “善恶并存的形象系统”的六部作品

归为“善恶并存的形象系统”的作品有六部:《鬼女红叶》《户隐之鬼1》《户隐之鬼2》《信州民话传说集成》《红叶1》《红叶2》。该时期的作品基本都受到成立期作品的影响, 红叶既有觊觎源经基正室之位、聚集恶党烧杀抢夺等“恶”的一面, 又有在服刑地教当地村民读书、救死扶伤等“善”的一面。接下来确认与“成立期”相同的项目, 并用表格呈现该系统的细节特征。

分析表 3可明确“善恶并存的形象系统”的特征:首先, 鬼的名字以及灭鬼之人的名字同此前无异, 成为传说的基本情节。其次, 受到成立期作品的影响, 该系统的作品基本都有红叶纠集恶党在流放地烧杀抢夺等“恶”的一面和在流放地传播文明、救死扶伤等“善”的一面。但是《户隐之鬼1》与《户隐之鬼2》两部作品之中“在京都因企图谋害源经基正室而被流放到户隐山”的情节演变为“在京都为源经基正室的阴谋所陷害, 被流放至户隐山一带”, 可从中看出“悲剧的女主人公”这一新的人物形象, 为“善的形象系统”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表 3 “善恶并存的形象系统”之细节特征 Table 3 Detail contrasts among the image system of good and evil coexistence
2. “善的形象系统”的两部作品

从属于“善的形象系统”的作品为:《贵女红叶》《小说红叶》两部作品。该系统的作品一扫“恶”的一面, 红叶被特化为“善”的形象。“在京都因企图谋害源经基正室而被流放到户隐山”的情节变为“在京都因源经基正室的嫉妒, 无辜的红叶惨遭流放”; “善恶并存的形象系统”中仍残存的“在流放地传播京都文化, 却在周边村庄横行”的前半部分仍保留, 后半部的情节变为“因源经基正室和妻子的阴谋惨遭陷害”。

以下首先确认与“成立期”相同的项目, 随后考察新添加的内容。

(1) 鬼的所在之处:《贵女红叶》为水无濑, 《小说红叶》为鬼无里。“善恶并存的形象系统”中为“善的形象系统”起到桥梁作用的《户隐之鬼2》(水无濑)、《红叶2》(鬼无里)与两部作品的关联不容忽视。

(2) 鬼的名字:二作品皆为红叶, 不过红叶并未作为“鬼”来被塑造。

(3) 灭鬼人物:二作品皆为平维茂。

(4) 灭鬼英雄所祈拜的观音:皆未记载。红叶在该系统中失去“鬼”格, 不再拥有特殊能力, 故而平维茂没有必要向观音祈祷参战了。

(5)“鬼”的形象:二作品皆为“善”的存在。由“成立期”的“善恶两面”变为“善”:其一, “在京都因企图谋害源经基正室而被流放到户隐山”的“恶”变为“在京都因源经基正室的嫉妒, 无辜的红叶惨遭流放”。其二, 成立期的“在鬼无里(水无濑)传播京都文化”的善被保留的同时, “因在周边村庄横行而被讨伐”的“恶”变为“因源经基正室和妻子的阴谋惨遭陷害”。

(6)“鬼”的后日谈:二作品均未记载。红叶由“鬼女”变身为“贵女”, “鬼”的后日谈自然不再需要。

(7) 村名的由来:二作品均未记载。红叶被塑造成“身份高贵之女”, 和“鬼无里”这一村名无法继续勾连。

(8)“在京都因企图谋害源经基正室而被流放到户隐山”的情节:二作品均未涉及。该内容同“善良的红叶”这一形象不相称, 故被剔除。代替该情节的是“在京都因源经基正室的嫉妒, 无辜的红叶惨遭流放”。

(9)“红叶在水无濑传授京都文化为当地村民所爱戴(善), 却率领手下对其他村子烧杀抢夺(恶)”的情节:二作品均只保留前半部分“善”的一面, “恶”的一面不复存在。这一变动也是为了塑造红叶“善”的形象, 后半部分有关“恶”的情节变为“红叶被正室和其子的阴谋陷害谋杀”。

(10)“在京都因源经基正室的嫉妒, 无辜的红叶惨遭流放”的情节:二作品均有涉及。为把“成立期”“鬼女”红叶“恶”的描写改为“善”, 对被流放以及被杀害的情节进行了新的演绎。红叶被贬至信浓国的理由由“企图用咒术谋害源经基正室”变为“源经基正室嫉妒红叶受宠”; 红叶被杀害的理由由“在鬼无里周边的村庄烧杀抢夺”变为“受源经基正室及其子的陷害”。红叶的形象由成立期的“善恶两面”特化为“善”的存在。

如上文所示, “善的形象系统”的特征可总结如下:鬼的名字以及灭鬼人物之名等基本信息没有发生改变。但是, 红叶在该系统中由“鬼女”化身为“贵女”, 成立期与“鬼女”相关的“鬼的后日谈”“村名的由来”“平维茂祈拜的观音”等内容被自然剔除。另外, 红叶被完全作为“善”的形象进行了刻画, 成立期善恶两面当中“善”的一面得以保留, “恶”的一面则被改写。红叶形象的变化意味着“鬼女红叶”传说已经完全从京都传说的影响中独立出来, 在地传承已趋于成熟。

3. “新说系统”的三部作品

属于“新说系统”的作品有三部:《红叶3》《新释信浓民話1》《新释信浓民話2》。该系统中的作品与此前的传说内容相比可谓大放异彩, 因此, 改变此前逐个项目考察的方式, 直接介绍各作品的内容, 以明晰其特征。

《红叶3》讲述的是吴叶13岁远赴京都之前, 同村的少女赠送红叶枝条留念, 于是吴叶改名红叶, 传说止于红叶名字由来的介绍, 到京都后的内容丝毫未被涉及。对比可发现成立期的《北向山灵验记》中吴叶是到京都后为防止身份泄漏更名为红叶的, 而《红叶3》中将改名的缘由归为从故乡鬼无里得到的红叶枝条, 强调与当地的关连。

《新释信浓民話1》基本根据成立期的《北向山灵验记》进行了传承, 但却增添了红叶偷偷爱恋平维茂平这一颇具戏剧性的情节。大体内容为:第六天魔王所赐之女吴叶改为红叶后远赴京都。在京都她虽然得到了源经基的宠爱, 却暗恋着平维茂。不久红叶因为用咒术谋杀正室被流放到信浓。红叶在信浓之地传播文明、救死扶伤得到乡民的敬重。但欲重返京都的红叶开始纠集手下横行乡里。接到朝廷征伐红叶命令的平维茂用北向观音赐予的降魔之剑成功降伏了红叶。因为鬼被消灭不复存在, 村名被命为“鬼无里”。

《新释信浓民話2》以红叶与平维茂的恋爱为基轴, 增添了更多新内容。红叶因偷偷爱恋平维茂不顺从源经基而被流放到信浓国。在那里红叶从河中救起阿曼, 自此相依为命。但是不知何时起荒仓山住着鬼女的谣言大肆流传, 天皇向平维茂下令讨伐鬼女。最终平维茂在不知“鬼女”实为红叶的情况下杀死了红叶。

四、结束语

“鬼女红叶”的文本传承从中世绵延至今, 随着时代的变迁, 渐渐以鲜明的形态在长野地区固定下来。这是时代背景、作者的特质、空间配置等多种要素互相关联作用的结果。以下主要针对传承过程中显现的在地要素进行论述。

(1) 传承过程中的“催化剂”起到重要的作用。“萌芽期”京都流行的“灭鬼传说”传播到户隐山一带后与当地地名等相勾连, “鬼女红叶”传说借此迈出了在地传承的第一步。因此可以说京都的“灭鬼传说”是该传说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催化剂”。“准备期”的谣曲《红叶狩》是为各个阶层喜欢的艺术形式, 对传说的发展演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借助《红叶狩》的力量, 鬼女的名字和灭鬼人物的名字渐渐固定为红叶和平维茂, 而且凭借谣曲独特的魅力使鬼女红叶传说得到广泛传播。在其深远影响下, 鬼女红叶传说的母本《北向山灵验记鬼女红叶退治之传》问世。因此从其强大的影响力来看, 《红叶狩》是鬼女红叶传说的在地传承过程中另一重要“催化剂”。

(2) 当地民众的情感及想象力是在地传承过程中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提到:“就民众的感情与想象上看这件故事的酝酿力, 一件故事, 一定要先有了它的凭借的势力, 总有发展的可能。所以与其说是这件故事中加入了外来的分子, 不如说从民众的感情与想象上酝酿着这件故事的方式。”[19]民众的情感和想象力在“鬼女红叶”传说的在地传承过程中不容忽视, 传说内容的变化实际深受民众对红叶感情变化的影响。传说中哪一部分能流传下来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民众的情感和想象力。

(3) 寺院、地名、缘起之物、遗迹等有形的民俗资料作为确凿的“证据”在在地传承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萌芽期”传说中只有户隐山这一当地的地名, 在地化程度较低。到了“准备期”, 开始和当地的遗迹相勾连, 并附加上鬼的后日谈以及鬼无里等村名的由来, 在地化程度得到加强。此外, 征伐鬼女时所祈拜的观音变为当地信奉的北向观音等, 作为在地传说有了新的进展。到了“成立期”和“成熟发展期”, 鬼无里和别所温泉等村名、北向观音等寺庙神社、东京、西京、岩屋等至今仍存留的遗迹随处可见, 同当地的勾连不断加强, 传说作为在地传说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大森北義(編集). 太平記[M]. 東京: 新潮社, 1990.
[2] 作者不詳. 戸隠山絵巻[M]. 南北朝-室町時代(2016-07-02)[2016-08-20]. http://w2.avis.ne.jp/~khmasako/index.html/togakushikenkyuu/shiryouhyoushi/momijigari/togakushiyamaemakikatariyou.pdf.
[3] 観世小次郎信光. 紅葉狩[M]. 東京: 小学館, 1975.
[4] 鈴木重武·三井弘篤(編集). 新府統記[M]. 東京: 国書刊行会, 1996.
[5] 菅江真澄(著). くめじの橋[M]. 東京: 平凡社, 1965.
[6] 豊田庸園. 善光寺道名所図会[M]. 京都: 臨川書店, 1998.
[7] 長野県各市編纂委員会. 長野県町村誌[M]. 長野: 長野県町村誌刊行会, 1882.
[8] 井出道貞. 信濃奇勝録[M]. 長野: 井出通, 1890.
[9] 斉藤一柏·関依川. 北向山霊験記戸隠山鬼女紅葉退治之伝[DB/OL]. 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 1896. [2016-08-24].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881693.
[10] 荒井寛芳. 紅葉狩り絵巻[M]. 長野: 常楽寺, 1937.
[11] 柴田道子. 鬼女紅葉[M]. 東京: 国土社, 1974.
[12] 国分義司. 戸隠の鬼たち[M]. 長野: 信濃毎日新聞社, 2003.
[13] 高橋忠治. 信州の民話伝説集成北信編[M]. 東京: 一草社, 2005.
[14] 落合宏. 紅葉そなたは鬼女であれ貴女であれ[M]. 長野: 信濃毎日新聞社, 2006.
[15] 藤岡改造. 新釈信濃の民話-民話を読みかえす-[M]. 長野: ほおずき書籍, 2007.
[16] 北島文子. 貴女紅葉鬼女とよばれし女人の物語[M]. 長野: 長野市中条, 2009.
[17] 榊屋清衛門. 小説紅葉[M]. 長野: ほおずき書籍, 2012.
[18] 高橋崇. 坂上田村麻呂新稿説[M]. 東京: 吉川弘文館, 1959.
[19] 顾颉刚. 孟姜女传说研究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鬼女红叶”传说的文本传承研究
李常清, 崔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