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9, Vol. 41 Issue (3): 270-275   PDF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重维度
陈新宇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芜湖 241000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未来美好世界的科学构想和美好规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实践、文化和价值等四重维度来进行深入探究:在理论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理论;在实践维度上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在文化维度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文明;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世界各国的价值诉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在理论上继续创新、在实践上继续探索、在文明上继续发展、在价值上继续追求。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维度     实践维度     文化维度     价值维度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HEN Xinyu     
Marxist Colleg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and beautiful plan for the future beautiful world propos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ew era.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very important and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 in depth from four dimensions:theory, practice, culture and value.First of all, in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the concept inherits and innovates the Marxist "true community" theory; secondly, it explores ways of practice in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in addition, it inherits and spreads Chinese excellent civilization i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finally, it realizes the value of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To persist in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o continu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actical experiences, development in civilization and pursuit in value.
Keywords: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oretical dimension     practical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value dimension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深刻科学内涵的伟大构想, 是中国共产党在结合时代特征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力量,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明的同时,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通过具体的实践行动和正确的发展理念; 在实现自身历史价值的同时, 也实现了世界各国共同的利益诉求, 进一步推动构建一个美好、美丽、和谐的新世界。

一、理论维度:在丰富深刻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坚持发展和创新

(1)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而又深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曾经论述了自己关于“共同体”的观点:“只有在共同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57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可以将“共同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即前资本主义时期, 共同体表现为“自然共同体”的形式, 由于出于生命延续和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 人们只有依赖原始群体才能生存; 第二阶段, 在资本主义时期, 共同体可进一步展现“虚假共同体”的形式, 人们迫于生存压力, 长期被“虚假共同体”不断压榨、剥削; 第三阶段,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时, 才可以实现“真正共同体”, 在这样的条件下, 每个人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 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 “共同体”的形式都会发展成为“真正共同体”。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从人的本质、存在与发展等不同角度对“共同体”进行了解释和表述。由此, “共同体”可以进一步具体概括为:真实社会的“人”在有着相同利益和共同追求自由发展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 它有着人“共同生存”的特点, 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群体行为。“共同体”充分体现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并且人只有在“真正共同体”这一阶段才能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统一的基础上, 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由此可见,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立场出发, 追求美丽和谐的新世界, 这本身就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对“真正共同体”的追求和向往。

(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首先, 中国共产党多次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邓小平曾说过:“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105他准确指出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把握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指向, 初步架构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顾名思义, 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构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3]虽然依据马克思的观点, “真正共同体”需要置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实现, 但中国共产党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并进行了诸多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这就表明了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也可以将“真正共同体”转变为现实, 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再者, 中国共产党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领导核心,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早的提出者和坚定的推动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 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他认为中国也属于第三世界, 因此“不仅要联合第三世界的朋友们, 还要争取第二世界, 如英、法和西德等国家”[4], 共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这其实体现出党对“共同体”的最初认识和构想。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特别是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写入党章, 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对自身的历史使命做出重大调整, 即积极推动人类社会朝着美好方向前进发展, 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动者。其二, 中国共产党履行和承担了作为世界最大政党的义务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政党, 无疑是要承担起为中国、为世界、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历史责任的。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优秀文明的集中体现, 更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党章中明确写入, 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凸显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大战略规划。因此, 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提升执政能力, 深刻理解和把握时代发展内涵与国际形势走向, 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履行和承担作为世界最大政党的义务和责任, 才能更好地引领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5]45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充分结合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具有绝对的继承意志和进一步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实践维度:在实践中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

中国始终坚持积极参与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 在实践中准确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脉络, 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中国还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 继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层次, 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同时, 中国通过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提出新发展理念, 以及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话语权等诸多具体行动, 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和坚实可靠的实践基础。

(1) 新世纪以来,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真实而又具体的实践探索。江泽民曾经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是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6]275这表明, 党在准确认识世界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步考量。胡锦涛也曾经指出, 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坚持将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协调统一, 共同来“应对全球性挑战”[7]644。进而初步概括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5]进一步指明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参与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来, 无论是出动军事力量维护索马里海域安全, 还是派遣大量医疗人员援助非洲; 无论是坚决打击恐怖主义, 还是构建和维护国际新秩序, 中国一直用最真实的行动表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政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是党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准确认识和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

(2) 中国始终坚持继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层次, 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了坚实可靠的实践路径。这是因为“置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改革开放, 其核心目的就是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8]。在全球经济发展受挫、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 习近平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演讲中指出:“要继续扩大对外出口额, 这并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只有通过继续深化对外开放, 才能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进一步拓展, 才能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互动, 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前提。中国不仅要积极参与经济活动, 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做出贡献, 也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 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同时, 世界各国也能够为中国提供发展机遇, 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相互发展。这实际上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

(3) 中国坚持“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措施, 力求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话语权。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和行动, 形成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成方式。首先, 坚持促进“一带一路”构筑了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坚持继承创新、主动作为, 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致力于打造不同文明和谐共融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9]300。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延续了“丝绸之路”的重大历史作用, 同时也开创了当今世界发展新模式。其次, 坚持倡导“共商共建共治”的全球治理观是内涵要求。无论是从历史进程还是现实逻辑来看, 世界大发展、大繁荣是离不开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大环境的, 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发展环境, 就必须要贯彻正确的发展理念。中国坚持秉持“共商共建共治”的全球治理观, 尊重他国的利益和要求, 促进全球公平合作、互助发展, 这本身就是对霸权主义的坚决反击。最后, 贯彻可持续发展新理念是重要方式, 力求将人类社会引向更为合理、更为高效、更为持久的发展模式上来。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 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单独面对的难题, 而是关乎到人类的生存、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的世界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0]544贯彻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就是要用新视野、新观念、新思路去看待现阶段的发展, 从根本上预防和彻底杜绝现有生产发展方式的不合理之处。所以, 中国坚持合理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就是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三、文化维度:继承中华优秀文明, 开创世界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紧密结合起来,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5]32树高千尺而不忘其根,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有力的文化活力, 移植了优秀的文化基因。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就是要承认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民族多类性和国家多元性, 体现出对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文化气量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深度的继承[11]。“和羹之美, 在于合异。”世界文明的繁荣昌盛正是因为存在着种类繁多、各有特色的各民族文明。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文明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只有特色、地域之别, 它们都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瑰宝。所以, 坚持和而不同, 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 就是消除它们之间的文化隔阂, 进而在“和睦共处”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不可否认的是,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 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繁荣、投资便利、文明交流和科技发展, 另一方面却也带来诸多问题。例如, 经济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特别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尤为凸显,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则显示出中国在新时代的全球发展观念, 坚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将中国梦与沿线、沿边乃至全球各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连接起来, 用最真实的行动将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全球治理观超越意识形态的对抗,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创新, 受到诸多国家的欢迎和赞同, 在世界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文明共存的现实背景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赋予了中华文明一直向往的“大同社会”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既可以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 又涵盖了现阶段世界发展的本质特征。可以说,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继承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基础上, 结合新的历史条件, 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考量和发展方式。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外在体现。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 更是民族自信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 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9]195。璀璨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中华文明, 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 已经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 这就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十八大以来, 中国通过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宣扬发展新理念, 多次举办诸如G20峰会、世博会、进博会、世界政党大会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性交流会议,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 向全世界传达中国话语, 塑造中国形象, 深刻体现出拥有浩瀚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新时代仍然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可以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符合中华传统文明所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 当今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大国, 既有“大”的样子, 又有“达”的实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化所构想出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倘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中国就不能提出这个伟大的科学构想, 更不能做出相应的实践部署。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和需求, 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 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外在体现。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坚持民族精神, 才能构建蕴意长远的民族文化。“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2]首先,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中华民族是极具创造力的伟大民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坚持创造就能开创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构筑全人类的幸福事业, 其重要内涵就是实现创造、推动创造、共同创造, 在创造中求生存, 在探索中求发展。其次, 体现出伟大的奋斗精神。奋斗是发展的源泉, 只有坚持不懈地奋斗, 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才能转变为现实。中华民族是勤劳奋斗的民族, 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险阻, 都始终坚持艰苦奋斗, 从未放弃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 其重要保障就是要发扬奋斗精神, 只有通过世界各国携手共进、不懈奋斗才能实现, 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延续, 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向。再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伟大的团结精神。“千人同心, 则得千人之力; 万人异心, 则无一人之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5]46面对当今仍然存在的经济消退、恐怖主义、环境破坏、疾病蔓延、战争动乱等世界性难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前进, 共同应对, 用团结的力量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难题。最后,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伟大的梦想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将伟大的中国梦同世界各国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行动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转换为现实。

四、价值维度: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价值和世界各国共同的利益诉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己历史价值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能实现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诉求, 既为中国的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也为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新方式。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历史价值。根据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相关论述, 我们可以把共产主义看作一个“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联合体, 并且在这样的条件下, 每个人可以得到全面而又充分的“自由发展”[13]422。这深刻地表明, 共产党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这样一个“联合体”, 即共产主义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5]45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置于具体的实践行动之中, 这不仅是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构建国际新秩序体系的话语权体现, 也是实现未来全人类美好社会的一条符合时代走向、顺应发展潮流、经受时间考验的前行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逻辑走向, 同时也是进一步实现自身历史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 中国共产党在符合历史发展和现实逻辑的背景下, 充分调动世界各国的积极性, 力求构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利益诉求, 向着构建人类美好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和欢迎?因为它不仅代表着绝大多数国家的价值诉求, 同时也是为建造一个美丽和谐的人类家园的目标而奋斗。渴望和平、谋求发展仍然是那些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梦寐以求的向往。除此之外, 世界上仍然有很多欠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 需要寻求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蕴含着和平与发展、协商和互助、共建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将世界各国都置于公平、共商、互助的环境中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构建美好的新世界, 进而实现世界各国共同的利益诉求, 这必须是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 不能为满足某一国家的私利而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历史一再证明, 以损害他国利益为前提的发展模式是饮鸩止渴, 携手共进、共谋发展才是长久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 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10]545可以说,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着重强调的是在“和”的基础上存“异”,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交流合作, 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的价值诉求, 为世界各国寻求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

五、结束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合的结晶, 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推动全人类对美好未来不断前行而提出的伟大构想,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程来看, 它是始终贯穿着构建人类未来美好世界这一价值主题的, 也就是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理想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 就是准确把握住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就是要坚持在理论上继续创新、在实践上继续探索、在文明上继续发展、在价值上继续追求。无论对于中国发展还是世界繁荣, 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世界各民族的再创辉煌, 世界各国都应该携手共进, 继续书写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 2017-12-01(02).
[4] 毛泽东.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N].人民日报.1977-11-01(0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 译.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7.
[6]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7] 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8] 徐艳玲, 李聪.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J]. 科学社会主义, 2016(3):108–113.
[9]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8.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李秀玲, 译.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7.
[11] 肖群忠, 杨帆. 文明自信与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意义与途径[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2):25–31.
[12] 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3-21(01).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重维度
陈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