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 Vol. 44 Issue (4): 397-403   PDF    
刘湛恩德育思想及实践管窥
宋青红, 刘怡妨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摘要: 近代教育家、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德和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结合近代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吸纳西方私德思想和公民自治理念,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德育理论。刘湛恩提倡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对学生进行现代独立人格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他希望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优秀品德的现代公民,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推动了沪江大学由教会学校向现代大学的转型,形成沪江“大家庭”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其执掌下,沪江大学表现出踏实勤勉、诚信友善,倡导爱国主义和社会服务意识的优良学风和校风,并培养了大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刘湛恩     教育救国     沪江大学     沪江大家庭     教育职业化    
On Liu Zhanen’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
SONG Qinghong, LIU Yifang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Liu Zhanen, a famous educator in modern times, advocated the ideal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During his tenure as President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he proposed that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serve the society, and be educated with moder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citizenship. He hoped to cultivate modern and patriotic citizens with excellent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western modern civic moral education, Liu Zhanen actively shaped the campus culture of “big family” i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Hi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had created a good style of study and spirit for University of Shanghai,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rom missionary school to modern university, an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talents.
Keywords: Liu Zhanen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Hujiang Family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刘湛恩(1896-1938)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提倡“教育救国”,是沪江大学历史上的杰出校长。1928年至1938年,刘湛恩执掌沪江大学期间,正值西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冲突与相互融合的时代。他致力革新校务,倡导职业教育与公民教育,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公民教育运动和沪江大学的中国化和现代化改革。学界关于刘湛恩的研究涉及其职业教育、公民教育等内容,然而缺乏对刘湛恩德育思想的系统研究。田海洋对近代中国的德育理论及实践进行阐释和探究,指出近代德育理念存在着中西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1]177-178。笔者拟在近代德育理论的框架下,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时代环境中,探讨刘湛恩德育思想及实践的贡献,以及在近代德育思想转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刘湛恩德育目标

刘湛恩执掌沪江大学期间,将德育目标定为培养能够使自己和周围人具有良好的生活品质的人。刘湛恩指出:“凡学校培植人材无论宗旨如何规定,而训练良好公民,实属最为重要。”[2]1928年2月28日,沪江大学举行刘湛恩就任校长典礼,刘湛恩发表《大学的使命》就职演说,他说大学使命有三:“一是培养有真实学识、品格健全的人才;二是整理旧学术,介绍新学术,做到逼和新旧,沟通中外,日取精进;三是以学校改造社会,并非被社会恶化也。”[3]他希望沪江大学培养智识上、品德上更为完美的人。

章钟群曾回忆说:“刘湛恩的治校方针是‘学用并重和勤工俭学,反对脱离实际的死读书’。”[4]78同时,刘湛恩认为德育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提倡服务社会,注重以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他注重引导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精神。他主张大学要使学生以增进社会幸福的方式谋生,以实现学生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生活哲学[5]207。1928年2月9日,刘湛恩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演讲《沪大之新方针》,希望师生合作,使沪大成为平民化、学术化、职业化、人格化的学校[6]

二、刘湛恩德育思想的内容

刘湛恩的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其德育思想的内容更是十分丰富,如爱国主义的政治教育、服务奉献的道德教育、“自立立人”的人格教育和现代意识的公民教育。

(一) 爱国主义的政治教育

刘湛恩尤其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正如他提到的:“在国内最重外辱日亟的时候,国人自应努力救国,共赴国难,而救国的方法虽多,惟教育全国的民众,乃能救国。”[7]60-61在他看来:公民对国家、社会、家庭和自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8]27。1931年,刘湛恩在对《北华捷报》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在自愿基础上进行人格塑造和宗教教育工作,良好的公民培训将成为显著特征。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都成为优秀的民族主义者和优秀的国际主义者。”[9]

刘湛恩提倡救国工作与团体合作、社会服务等。1928年5月4日,沪江大学第一次在校内集会纪念五四运动,刘湛恩号召学生要养成青年的优良品格[10]。刘湛恩主张组织公民训练团,在公民修养方面,他提倡训练公民除具有普通公民品格外,还应注意:主张以积极的建设的牺牲精神,进行救国工作;修养团结合作的意志与习惯;实行俭朴廉洁生活;努力服务社会,促进公众福利等[11]。刘湛恩更是以身作则,生活朴实无华,他认为大学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教育做人的场所。

1936年,沪大学生在刘湛恩校长“开明爱国主义”的引导下,用“素食终日”纪念九一八事件,省钱赈灾。1938年刘湛恩被日伪特务暗杀,社会各界曾广泛地举行纪念他的爱国运动。罗家伦曾评价:他是一个最热血的爱国者,“为民族正气、教育事业而牺牲”[12]。有论者称他:对于难民及学生救济等事业,尤为热心[13]。在刘湛恩身上,表现了良好的政治素质。上海英文《文汇报》称刘湛恩超脱政治,“在他热情洋溢的身上交织着世界公民的国际主义品质和中华民国公民的爱国主义品质”,“这是一位饱学而有慈悲心肠的领袖,有着最为宽广慷慨的胸怀”。向壁称刘湛恩先生的政治旗色并不显明,但他的一切爱国行动,只凭一个国民的爱国良心[14]。刘湛恩本身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他也以此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的热忱,以服务于民族国家需要。

(二) 服务奉献的道德教育

刘湛恩掌政沪江大学后提倡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品德修养,他将基督教宗教教育与“三民主义教育”进行调和与改造,形成一种具有沪江特色的人格教育[15]。他认为“追求卓异,好的卓异,是人性的合理部分”。他认为“通过正确的刺激”,同时给予优秀学生以“自由的、无限制的发挥潜力的机会”,常常可以引导学生比平时做得更好,更卓越[16]

刘湛恩认为公民应该努力为社会服务,促进公众福利。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精神,希望学生秉承服务牺牲的精神,积极为社会做贡献[17]164。他还“抱着博爱服务牺牲的精神,为沪大努力”,以“信义勤爱”的校训,勉励学生,认为这是沪大特有的精神。担任沪江大学校长后,他强调学术自由,民主进步思想与牺牲进取精神[18]。纪念五四运动时,他提出在社会服务方面,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如民众学校、乡村服务团、邻近服务等。“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以营养救济难民”,“每天实做一件服务公益的事,如捐助东北义勇军等等”。他希望以此养成“为社会为国家忠勇服务之多数良好公民”[11]。他希望沪大毕业的学生,以奋斗牺牲的精神,本“已立立人,已达达人”的宗旨,积极服务社会,为国家民族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1932年沪江商学院选举最成功中国商人,其标准:一为生意上的成功,二是具有良好的人品,三要热心社会服务[19]61。这体现了沪江大学的德育理念。

(三) “自立立人”的人格教育

刘湛恩认为良好的公民应该有高尚的人格,而公民人格的造就不是天生的,而是渐渐生长的,要在平时就注意自己的所言所行,培植意趣思想,高尚行事,公正待人,以身作则。养成人格的方法必须以止于至善为目的,思想动作都要至善,遇到不开心的事,也不要抱怨,要出言谨慎,不轻易评论他人是非,不毁谤他人,要称誉别人[20]6-24

1937年,刘湛恩为沪江大学附中年刊题词“敬业乐群”。刘湛恩强调“教育要服从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倡导教育职业化”[4]203。他认为公民应该努力为社会服务,促进公众福利。在培养现代职业精神中,他着重强调“自立立人”的职业观主张,更加重视物质上的“自立”,认为物质自立才能真正取得精神的自由,因而他也注重职业教育,这对于培养中国新一代“自立”的知识分子起到了积极作用。

刘湛恩在沪江办学期间把“强调职业化”作为基本方向,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适应中国实际社会生活的应用型专业特色。他向人们提供谋生之道,如刘湛恩、潘文安在《青年升学问题的一得》中指出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学习农业应该眼光远大、能耐劳、淡泊名利、爱好自然;学习工业要有精密的思想,坚韧的力量,对事忠实;学习商业要有敏捷的手腕、信实的美德、流利的口才、谦和的态度和有秩序的行为;学习教育要有专业的信仰、坚定的志愿、勤恳的精神和爱护学生等[21]2-4

(四) 现代意识的公民教育

1925年,刘湛恩提倡公民教育运动,在《公民教育运动计划》一书中,指出此一运动的目的在于:提倡广义的、建设的、纯正的爱国心;振醒公民服务的责任,训练公民高尚的人格;促进社会公共的福利,并唤起团体间互动的觉悟;宣传民治的精神,和立国大道等。他指出理想公民的品格包括信仰、忠诚、服务、克已、勤学、健康、合群、公民等[22]。他希望将沪江大学的学生培养成具有此等理想品格的公民。他希望沪江大学“实施有意识地促进现代中国的最高公民理想的教育”[5]172

刘湛恩认为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民对国家有自信;使人人都有为国家奋斗的决心;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设国家;使人人都做廉洁为国的好公民[23]。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公民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良好的知识,更要传授良好的品德和能力以及学习知识的经验,这样才是发扬了真正的民治精神。他在《公民宣讲队办法》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个人的品格,使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都有忠勇服务的能力,和人群互助的精神。”[17]35“民主政体之国家,其政权均采诸人民之手,人民既为国家之主人翁,则其一切设施,自以人民之幸福为前提。”[24]244他希望藉由公民教育,培养为国牺牲的精神和廉洁的服务习惯[25]

刘湛恩认为,公民也应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应当依法纳税和服兵役,关心国事、讨论政治问题等。作为社会的一员,要与其他成员相互帮助、彼此尊重;要有责任心、公德心。作为家庭的一员,应与家人相亲相爱,自觉承担家庭责任。作为独立个体,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品格、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体[26]。同时,学校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与眼界,开设多种课程,以期培养良好的公民。

三、刘湛恩德育方法 (一) 塑造“沪江大家庭”校园文化

刘湛恩反复强调“沪江大家庭”的精神,以此营造校风,陶冶人格[27]51。顾鸿源回忆刘湛恩治校十年时说,刘湛恩担任校长后厉行改革,将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选拔专家学者担任教授工作,积极提高教育质量,发扬沪江大家庭精神[4]83。他将学生看成是家庭的一份子,“深切关怀之情溢于言表”[4]131。刘湛恩将全校学生作为子女看待,一般教职员也承担家长的角色,对学生表现出亲密友善的态度。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态度和蔼可亲,对学生循循善诱[4]78。学生回忆道:我们在任何场所都能听见刘湛恩校长“沪江大家庭”的口号。全校师生在这个口号下相处和睦,亲密和爱,其乐融融[4]79

通过“沪江大家庭”的校园文化,刘湛恩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亲密、融洽的关系,增进学校师生的向心力,推动学生的人格教育。沪江大学的教职员,多属专任性质,教员于教授功课之外,能有大量时间与学生进行接触;学校实行导师制度,使学生受教师人格之感召。刘湛恩注重奖励和补助勤奋好学和家境贫寒的学生。他对同学“从不疾言厉色,而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学生回忆称“刘校长是我们的导师,也是我们的朋友”[18]。刘湛恩以其谦逊、儒雅的形象,成为沪江大学学生的表率,在其人格魅力和文化理念影响下,沪江大学成为和谐、融洽的“大家庭”。

(二) 以社会服务促德育发展

刘湛恩认为公民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他希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作用,推动德育工作。他希望在家庭中通过读书、写字、唱歌等方式“把子弟教养好”;在学校组织公民训练团,并进而向社会推进。在社会中,各地可以审察当地情形酌核进行实地训练公民的计划,如举行公民选举会、实地服务、调查等办法。沪江大学通过学生暑期服务团组织宣讲组、文字宣传组、平民学校组等,以此来培养良好公民,塑造公民高尚品格[17]26。刘湛恩非常注意德育实践的开展,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开展德育实践。

刘湛恩拟定国难期间公民训练团组织办法,认为学校当局,可利用公民课改作公民训练团,或由教员在公民课外,领导学生组织公民训练团。除研究公民学外,并讨论平日本身修养问题,及社会服务计划。他强调:“应注意团员日常的训练,留心律已待人,以便养成良好公民习惯。”[28]刘湛恩希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全公民,在德育方面应包含合群、守法、公正、服务等品质,在智育方面分为学力、史地、内政、外交,在体育方面分体格、精神、卫生、游戏等[22],他希望以此来检验并督促学生,使德育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

(三) 培养自主学习、刻苦钻研的校风学风

在德育学习方面,刘湛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他提倡学生自主研究,多阅读参考书,教员应使学生兴趣蓬勃,使其在课室外自动研究,研究、写作和发表论文,实际调查员应引导学生参观法院、工厂及民众团体等以增阅历。教员应指导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社会服务意识,设计爱国运动,使学生关注时势,激发学生牺牲服务的精神。关于特别问题,教员得延请专家到班演讲,以补自己不足,并以引起学生兴趣。教员应具学者态度,用科学方法研究,并鼓励学生作建设的贡献[2] 。刘湛恩勉励学生在智育上应当有所追求,就算已经从学校毕业了,也应学无止境。想要获得高深的知识,渊博的学识,应当坚定目标,以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求得高深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17]164。刘湛恩希望学生不断训练自己,增强团体力量,“担负责任、改造社会,做一个合格公民”[29]。在刘湛恩的要求下,沪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服务社会的技能上都有较大的提升,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四) 制定校规校纪严格规范学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刘湛恩掌政沪江大学时,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校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如1929~1930年沪江大学的校规“通则”规定:学生当敦品励行,尊师敬友,自重自勉,恪守校规;考试舞弊及吸烟、赌博,本校愿为厉禁,查出重惩;未经校长准许学生不得集会、结社及出版任何刊物;上课时间不得在校内任何地点有各项运动比赛,课室内尤忌任意走动,致妨上课;违反校规或其他有碍团体之举动本校当分别惩罚等[30]。从沪大校规中,我们可以看出刘湛恩校长极为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刘湛恩认为大学的各科课程要采用学分制,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学生荣誉感,学生修完应修的学分后,可以在最后一年选择学习特种科目,表现优异的学生还能够得到学校颁发的特种奖状[31]59。此外,他还鼓励学生从事课外活动,1930年将“学生课外作业绩点制”修改后推行,要求学生达到十个绩点方能毕业,以此来激励学生参加青年会、演讲会、研究会及社会服务。他还曾兼任沪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期间沪江大学附中章程中规定的各项规则中,注重团队意识和学生个人修养等细节[32]

四、刘湛恩德育实践及效果

在刘湛恩熏陶和带领下,沪江大学学生积极投身于抗战,表现出高尚的爱国品质。1930年,沪江大学学生坚持军事训练,组织国防讨论会,专门研究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诸问题,校长刘湛恩对该会表示赞赏,除了购备与国防问题有关的书籍外,供给川资,以供学生往实地考察[33]。1932年,他们组织志愿团,赴前方参加志愿工作,组织国难救护队,转赴东北参加前线救护工作[34]。沪江大学学生主张求学与救国并重。1933年热河告警时,沪大同学深感国难,发起月捐,救济东北受难同胞。他们每月18日素食,以示卧薪尝胆,提倡国货,实行布衣运动,努力下层工作,到乡村去服务与讲演,努力发挥研究、创造、牺牲、合作四种精神[35]

1933年春季学期内,沪江大学学生每月素餐缩食,将所得银洋750.3元,送请上海市地方协会会长史量才转送上海救济东北难民联合会妥收[36]。1937年9月27日,沪江大学学生代表团赴京请愿,表示愿为政府后盾,并请政府实行革命外交,不签订丧权辱国条约[37]。沪大学生代表晋京听训后,还召集该校学生会全体理事会议[38]

在刘湛恩的鼓励下,沪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工作和社会慈善事业。1930年,沪江大学学生李文初、李良勇等利用寒假机会,去苏州唯亭山工作,与苏州青年会农村服务处干事合作,努力于改进农民生活,向农民讲演新知识,并提倡正当娱乐,深受农民欢迎[39]。沪大学生对于乡村服务颇具热诚,他们还办工人夜校,妇女集会,主持学校夏令营、儿童义务学校及卫生演讲等等,颇得乡民称道[40]。1937年,沪大学生赴无锡参加农村服务,进行整理保甲,社会调查,整理户口行政,编制各项统计等工作[41]。沪大学生热衷于慈善事业,还将中秋筵席费用来救济华侨[42]。沪江大学的学生一般有募捐的运动,有演剧的筹款,有收集旧衣服的举动,全校上下一致努力捐输,他们甚至全校吃素三天,把吃素所省下来的钱也用在赈灾[43]

刘湛恩还给沪大营造轻松和谐、积极自主的校园氛围,以丰富沪江大学学生校园生活。沪江大学学生对于校歌向不习唱,1933年沪大商学院召开一周纪念大会,在开会之前,临时由校长刘湛恩亲自教导唱校歌,他鼓励学生是“聪明人,一学即会,唱得不错”[44]。刘湛恩还亲率该校教育学系同学30余人,参观市立民众教育馆[45]。刘湛恩鼓励沪江大学的学生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刘湛恩鼓励学生在空闲的时间,充分参加各种有价值的活动。为此,沪江大学还特意调查,征求学生对于娱乐设备的意见。从调研结果来看,沪江大学的学生要求校内的娱乐当以能养成建设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为标准,同时兼顾娱乐趣味性[46]。沪江大学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和专业能力。

沪大学生积极组织各类团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谋全体福利,培养学生高尚品德。为追求完善的团结及美满的生活,养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及增进全体的幸福,全体学生根据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建设学生会。他们还设立种种课外作业的团体,以求他们的个性与个别的兴趣有发展的机会[47]。学校还参照美国的盖利浦博士(Dr. Gallup)主办的民意学会(Institute of Public Opinion),对于时局及其他重要问题,通过不具名的问答投票方式来测验学生民意,在学生范围内来测验本校的学生,以此来知道他们对于各项问题的意见[48]。沪大学生还以养成学生自治精神,促进校务及参与学生运动为宗旨成立沪江大学学生自治会[49]

在学风方面,沪江大学提倡“为学问而求学问”的理念,沪江大学学生詹文浒回忆道:“学生进入美化净化的沪大学术环境以后,不自主地发生一种深刻浓厚的学术兴趣。那时候谁都不愿埋首窗案,在几本课本上用死功夫,谁都希望在藏书楼中多做参考的功夫,使自己的学业,有博而精的好效果。各人手书一卷勤勤恳恳的读着,……他们读书有得,辄笔记之以备遗忘。所以从他们讲义,家中厚厚的一叠笔记上看去,显然的,他们是眼到、耳到、心到、手到的读书。”沪大学生非但独自在藏书室中阅读他们所心爱的书,他们还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各种研究会社,相互质问疑难报告心得,宣读笔记,因而他们的自修工夫,受着同学的鼓舞催迫,不致中途而废[50]。可以说,刘湛恩执掌之下的沪江大学校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追求学问,灵活主动地探索未知,校风学风非常浓郁。

沪大学生注重体育锻炼,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他们体魄健全,精神活泼,举止敏捷,行动迅速。“每逢四点钟,学校散课以后,中间有许多人在操场来来往往,满站着操场的位置,乃是三五成群,谈笑自若的沪大学生,年轻英雄,他们有的正在拍网球,有的正在踢足球,有的正在健身房中投篮球,在洁白的水门汀路上踱来踱去。”[50]在刘湛恩的教育理念下,他们不仅在德育和智育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素质,而且在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方面俱佳。

在社交上,沪江大学学生往往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寻求与自己脾气性格相投的人成为知已,不因功利性的目的结交朋友,慎重结交长久的朋友,在学业上相互讨论,在行为上相互箴归,在娱乐上相互享受,生活的乐趣蓬勃发生。在生活习惯上,他们大多穿朴质精简的中山装,用国语交谈;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上,注意中国固有文化,发扬中国固有国粹,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学问,脚踏实地,精益求精[50]。刘湛恩担任校长期间,非常注重学风、校风培养、整个师生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沪江大学表现出踏实勤勉、诚信友善、家国情怀和社会服务意识的优良校风和学风,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结束语

近代中国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战斗气息[51]312,刘湛恩的德育思想产生于近代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深深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刘湛恩的德育思想兼有中西方德育思想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把社稷、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人民的忧患。他曾留学美国,接受过中西方的教育,既切身感受过西方近代文明,阅读过西方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也受到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其德育思想同时兼有中西方德育思想的特征。受其海外求学经历的影响,他回国后抱着“教育救国”和改造社会的热切愿望,除学科教育外,在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上也有积极作为。其德育思想除认同西方的私德观念和品格陶冶外,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形,增加传统中国美德、儒家道德教育、近代爱国主义和服务奉献等精神内核。

刘湛恩执掌下的沪江大学,经历着由传教士大学向现代中国大学转变的本土化过程。在德育方法上,刘湛恩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在德育内容方面,注重增强个人修养,并通过参加社会服务和参加团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社会服务意识。刘湛恩具有现代公民观念,他既提倡人格的独立,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义和奉献精神。刘湛恩的德育思想杂糅中西,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德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另一方面,在吸纳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精髓的同时,积极促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向近代德育的创造性转化,并持续推动中国德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田海洋. 道德之维: 民国时期训育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2] 刘湛恩. 高级中学研究三民主义的方法[J]. 教育季刊, 1928, 4(1):69–70.
[3] [作者不详].基督教教育界新运动: 沪大新校长就职[J]. 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 1928, 4(1): 76-77.
[4] 章华明. 刘湛恩纪念集[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5] 王立诚. 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6] 钱菊林. 记载: 本年大事记(1927年9月8日至1928年6月23日)[J]. 沪江年刊, 1928(13):284–287.
[7] 刘湛恩. 家庭教育与公民训练[M]//蒋息芩. 家庭教育的实际[M]. 上海: 大东书局, 1933.
[8] 刘湛恩. 公民与民治[M]. 上海: 青年协会书局, 1926.
[9] Anon. Shanghai University Policy Unchanged [N].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64−1951), 1931−04−28(012).
[10] Anon.On the Field: A New Use for May 4[J]. The Chinese Recorder, 1928, 55(9): 59.
[11] 刘湛恩. 国难中公民训练[J]. 救国通讯, 1933(35):615–617.
[12] 罗家伦. 敬悼刘湛恩先生[J]. 新民族, 1938, 1(8):11–12.
[13] [作者不详].敬悼刘湛恩先生, 浩气常存, 精神不死![J]. 上海青年(上海1902), 1938, 38(7): 5.
[14] 向壁. 悼刘湛恩先生[J]. 团结周报, 1938(15): 10-11.
[15] 刘湛恩. 五卅惨案与教会学校[J]. 教育季刊, 1925, 1(3):15–17.
[16] Anon. Shanghai College Acts To Encourage Scholarship[N]. The China Press, 1929−03−09(014).
[17] 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 刘湛恩文集[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18] 刘良模. 爱国教育家刘湛恩博士[J]. 社会科学, 1983(8):64.
[19] 王立诚. 沪江大学与近代商科教育[M]// 丁日初. 近代中国(第六辑)[M].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6.
[20] 刘湛恩. 怎样做一个中华民国的良好公民[M]. 上海: 青年协会书局, 1925.
[21] 刘湛恩, 潘文安. 青年升学问题的一得[M]// 刘湛恩, 潘文安. 升学指南[M]. 上海: 生活周刊社, 1930.
[22] 书报介绍: 公民教育运动计划[J]. 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 1925, 1(3): 100.
[23] 刘湛恩. 民族复兴与公民教育[J]. 湖北教育月刊, 1935, 2(5):43–46.
[24] 刘湛恩. 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M]//陆费执, 严独鹤. 青年进步 十年百册纪念特号[M]. 上海: 青年协会书局, 1927.
[25] 刘湛恩. 公民通讯社缘起[J]. 中华归主, 1927(79):11.
[26] 李毅红, 于玲玲. 刘湛恩公民教育思想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66–71.
[27] 刘王立明. 先夫刘湛恩先生的死[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9.
[28] 刘湛恩. 国难中组织公民训练团计划[J]. 教育与民众, 1933, 4(6):960.
[29] 刘湛恩. 序言[J]. 角声, 1935(1):1.
[30] 沪江大学一览(1929-1935)[Z].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沪江大学档案, 档案号: Q242-345-9.
[31] 王立诚. 沪江大学简史[M]. 上海: 上海理工大学, 2006.
[32] 上海市教育局关于私立建国大学, 大厦中学附中, 沪江大学附中, 文化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复旦实验中学, 持志大学附中等立案——私立沪江大学附中章程[Z].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档案号: Q235-1-900.
[33] 清心. 沪大学生讨论国防问题[N]. 克雷斯, 1930−10−27(002).
[34] [作者不详]. 沪各大学生将赴东北救护伤兵[N]. 新闻报, 1932−06−16(010).
[35] [作者不详]. 沪大学生努力救国工作[N]. 新闻报, 1933−03−05(012).
[36] [作者不详]. 沪大学生素餐缩食救济东北[N]. 新闻报, 1933−07−21(012).
[37] [作者不详]. 沪大学生代表请愿[N]. 新闻报, 1931−09−27(006).
[38] [作者不详]. 沪大学生聆训后[N]. 时代日报, 1936−1−28(002).
[39] [作者不详]. 沪大学生努力农村运动[N]. 时报, 1930−02−26(005).
[40] [作者不详].暑期中之沪大学生事业[N]. 民国日报, 1923−08−18(011).
[41] [作者不详]. 沪大学生赴锡农村服务[N]. 大公报(上海), 1937−06−26(007).
[42] 林兆耆. 沪大学生乐善好施中秋筵费救济华侨[N]. 时报, 1923−09−28(013).
[43] 文贤. 沪江大学学生吃素赈灾[J]. 希望(上海1931), 1931, 1(15):237–238.
[44] [作者不详]. 沪大学生临时抱佛脚[N]. 社会日报, 1933−03−08(001).
[45] [作者不详]. 沪大学生昨参观民教馆[N]. 大公报(上海), 1937−03−30(015).
[46] 安德生. 沪大学生的消遣调查[J]. 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 1928, 4(4):55–81.
[47] 良模. 沪江大学学生钟良芳君之意见学生社会之拟议[N]. 民国日报, 1931−03−04(010).
[48] 本校民意测验. 沪江大学学生民意测验, 参加投票人数统计表[J]. 校讯, 1946, 1(6):9.
[49] 学生自治会. 沪江大学学生自治会宪章[J]. 沪大周刊, 1928, 2(7): 20−25.
[50] 詹文浒. 二十年后的沪大学生[J]. 沪江年刊, 1926(11):32–34.
[51] 江万秀, 李春秋. 中国德育思想史[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