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关于立德树人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加以阐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1]。在考察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2]“大德”就是“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念,满腔爱国情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大使命,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意义重大。这为研究生英语教育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是什么?其二,如何在研究生英语课程中践行“大德”教育?本文首先讨论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然后结合《硕博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的编写实践,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教材编写的策略,为研究生外语类教材开发提供借鉴。
一、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三观”塑造[5]。具体而言,《纲要》规定了五个方面的课程思政内容:(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提炼育人目标。外语课程除了与其他课程有相同的思政目标外,其育人目标还具有独特的“国际化”特点[5-7],包括:(1)拓宽国际视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异同,提高文明互鉴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跨文化能力;(2)用外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国家情怀。简言之,就是爱国精神和国际视野。
此外,笔者认为,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大德教育”,还应该包括对高端人才培养特有的科学家精神,如: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诚信等重要品格[8]。关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9]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坚守诚信底线;等等。
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视野和科学家精神,学生才能够成为具有“大德”的国际化科研人才,“担大任”才能落到实处。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外语教材编写的原则和策略明确了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之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纲要》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所蕴含的知识、观点、态度等反映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进行教材的思政内容建设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现有的英语教材难以满足课程思政的需要,存在育人功能的显示度不够、中国文化和科技内容不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尚未有机融合等问题亟待解决[10]。
国内外语界已有专家学者从设计理念、选材编排、任务设计等方面讨论课程思政视角下教材编写的原则和策略[11-16]。主要设计理念有:(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学生在语言文化知识水平、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学习态度以及核心价值认知与实践等方面的起点;(2)以学习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悟领会,通过理解、分析与思考实现知识内化;(3)精准设定思政目标,并与语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逻辑关联、有机融合,在强调价值塑造的同时,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选材编排的策略有:(1)以思政元素为主题统领内容选材和活动设计,例如《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元素作为单元主题;(2)选材方面突破目标语文化视角的局限,结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融入体现人类普世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等内容,例如采用中外名家名言引入单元主题、单元内主题课文采用AB篇布局兼顾中外题材、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时代精神元素有机融入词汇翻译练习等,培养学生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任务设计方面:(1)整合不同教学方法(如任务式、项目式、合作式、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探究、思辨、协作等能力;(2)任务设计体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多元目标的训练,在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中有意识地对标育人目标,使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与应用中掌握价值观的要义。这些教材编写理念和策略对本科阶段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然而,就研究生教育而言,还必须考虑到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参与国际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开发研究生英语教材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培养具有“大德”的国际化科研人才。
笔者认为,研究生英语教材的思政内容建设要坚持隐性原则。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不同,课程思政的大原则是隐性教育[17-18]。也就是说,课程思政并不是在教学中生硬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视野和科学家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自然地寓于课程教学中,实现育人于无形、润物于无声。
三、研究生外语教材的思政路径下面以《硕博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19]编写实践为例,介绍如何将培养“大德”隐性融入到研究生英语教材编写中。
(一) 导向性选材,培养爱国精神和国际视野 1. 引领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编写《硕博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选材过程中,编者优先选择了介绍我国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例如,第二单元选取2017年6月我国科研团队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文章Satellite-based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 over 1200 kilometers,该文章介绍了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的量子通信研究。再如,第七单元的论文介绍了我国嫦娥四号测月雷达实现人类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这些研究论文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在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能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潜移默化中鼓舞学生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瞄准科技关键领域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
2. 引领学生关注科技前沿教材参考年度“十大科技成果和军事热点”排名,选择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代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引领学生面向不同学科领域(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的世界最前沿,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对全球热点问题的把控能力,引导学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3. 引领学生关注中国社会制度优势教材第六单元选取的论文讨论分析美国、澳大利亚和乌干达等国家的贫困问题,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摆脱贫困是当今全球治理的重点和难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举措和效果,深刻体会我国制度优越性,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 探究式教材设计,培养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探究精神,能够发现问题、理性思辨、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也需要协作精神,集智攻关。为此,本教材并没有平铺直叙地直接讲授英语学术论文的特征,而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嵌入教材,引导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探究,促成合作式、发现式学习。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教材为学生提供支架。例如,每单元的研究论文阅读任务创新性地采用“文本+边框”的页面展示方式,在文本的旁边按照体裁功能语步设计框架性提示,其目的不仅仅是减小阅读难度,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发现、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再如,每个单元均选用科技新闻和研究论文两种体裁,设计了体裁对比分析任务,提示学生从体裁结构、写作视角、目标读者和语言的正式性等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本单元两种文体的差异,总结得出学术论文的体裁特征。这样的合作式探究任务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英语知识,更增强其探究、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
(三) 强化学术写作规范,培养学术道德坚守诚信底线,遵守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本教材在每单元设置“学术写作贴士”专题,围绕学术英语写作特征、谨慎语、文献引用等关系到学术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方面进行阐释,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于纸质教材上,学生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扫描第一单元的二维码,即可在移动端获取关于学术英语语体特征的介绍,如精确性、准确性、客观性、责任感等。此外,教师在阅读任务中引导学生关注所报告的研究遵守学术规范的具体做法,将学术道德教育具象化、直观化,增强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和认同。例如,针对第五单元研究论文“Data and Method”部分,设置问题“Why do the researchers provid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of getting access to the data?”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据收集过程的严谨性、真实性,树立科研诚信意识。又如,在第一单元学习中请学生分析该研究进行问卷调查的步骤,使学生明确调查研究的学术伦理标准,如调查前应向受访者说明相关道德问题(受访者信息将会严格保密、研究结果仅供科学研究使用等),并提供知情同意书等。
(四) 任务式产出训练,培养国际学术交流意识和能力国际化的科研人才需要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国际舞台上与同行对话。在此导向下,本教材模拟真实的国际学术交流情境设计产出任务,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写作、分享和交流,培养学生走向国际的意识、自信和能力,为讲好中国科研故事奠定基础。教材的总产出任务是完成对本专业研究论文的分析或写作,各个单元聚焦研究论文的某一部分,如标题、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逐步完成这一总任务。每个单元围绕聚焦部分设置两个产出任务。第一个产出任务为还未进行研究工作的硕士研究生而设计,任务是阅读3篇自己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重点分析文章中该单元聚焦部分的结构和文体特征,然后进行课堂展示;第二个产出任务为已经开始研究工作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设计,任务是撰写自己的研究论文的该单元聚焦部分,然后进行课堂展示。例如,第四单元聚焦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单元产出任务就是分析或撰写引言部分,并将成果在课堂上宣讲。整个产出任务的设计从学生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培养学生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
四、结语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英语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笔者主编《硕博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的具体案例,探索研究生英语教材的思政培养目标和思政路径。笔者认为,培养具有“大德”的国际化科研人才,要将爱国精神、探究精神、协作精神、学术道德和国际学术交流意识等融入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而研究生阶段的思政教育适合用隐性的方式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1] | 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9-10)[2021-06-14].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
[2] | 新华社.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 (2021-04-19)[2021-06-14]. http://www.gov.cn/xinwen/2021 04/19/content_5600661.htm.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2021-06-1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
[4] | 肖琼, 黄国文.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中国外语, 2020, 17(5):1;10–14. |
[5] | 孙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46–51. |
[6] | 姜锋, 李岩松. “立德树人”目标下外语教育的新定位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27–31. |
[7] |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47–52. |
[8] | 蔡基刚.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研究生科研论文读写训练的意义和实践[Z]. 上海: 第七届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发展与学科建设论坛, 2021. |
[9] |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EB/OL]. (2019-06-11)[2021-06-14].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11/content_5399239.htm. |
[10] | 刘正光, 岳曼曼. 转变理念、重构内容, 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 外国语, 2020, 43(5):21–29. |
[11] |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2):18–24. |
[12] | 张敬源, 王娜. 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J]. 中国外语, 2021, 18(2):33–38. |
[13] | 李秀英, 寇金南, 关晓薇, 等. 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明德”与“思辨”——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为例[J]. 中国外语, 2021, 18(2):39–46. |
[14] | 刘正光, 许哲, 何岚. “立德树人”与大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为例[J]. 中国外语, 2021, 18(2):25–32. |
[15] | 王守仁. 论“明明德”于外语课程——兼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J]. 中国外语, 2021, 18(2):4–9. |
[16] | 肖琼, 黄国文. 《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的多元大纲和潜在的教学法[J]. 中国外语, 2021, 18(2):17–24. |
[17] | 石坚, 王欣. 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43–45. |
[18] | 张敬源, 王娜.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15–20;29. |
[19] | 郭巍, 邢春丽, 孙洪丽, 等. 硕博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