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Vol. 45 Issue (3): 324-329   PDF    
基于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视角的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策略
刘成1, 施小明2     
1. 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2.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3
摘要: 从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者视角开展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研究发现:全国优秀青年辅导员年轻化显著、双性化的人格特征突出;且入职3~5年为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关键期。此外,辅导员专项分工、外在组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青年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呈现显著影响。基于此,高校需要从加强入职培训教育,增强青年辅导员专业认同,开展分类分级培养,提升青年辅导员核心专业技能,组建辅导员共同体,强化青年辅导员专业胜任力三方面,深化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 高校青年辅导员     素质能力大赛     专业化发展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Young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ounselor Competency Contest
LIU Cheng1, SHI Xiaoming2     
1.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ounselor competency contest. It is found that the national outstanding counselors are rather younger, both male and female; the early 3-5 years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addition, factors such as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exter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produce an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young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inforc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young counselors; classified training should aim to improve the cor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young counselors; establishing a community of counselors to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broaden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th.
Keywords: young college counselors     competency contes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自教育部提出“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清华大学设立 “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岗位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大致经历了由加强政治工作,提升辅导员开展政治工作本领,到注重依托正规化培训,提升政治辅导员学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再到通过科学化的顶层设计、规范化的制度安排,促进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的发展路径。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一方面,党和国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安排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辅导员专业建设,并强调:“整体推进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1]另一方面,国家实施辅导员荣誉体系建设,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通过开展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并采取集中表彰,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展示交流平台。

基于此,以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者为研究对象,对该优秀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展开研究,以期为新时代青年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大赛是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人事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和高校具体承办,赛制采用校内选拔、省级初赛、大区复赛和全国决赛模式,旨在为全国高校辅导员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搭建平台,进一步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内涵。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大赛获奖者是青年辅导员中的佼佼者,研究他们的成长经历、专业背景、工作实绩和专业化发展路径等对青年辅导员的成长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课题组采用文本分析法对获奖辅导员事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事迹材料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获奖辅导员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民族;二是职业内生因素和能力信息,如截至获奖时年龄、获奖时的职务、获奖时职称等信息;三是职业外在支持因素,如所在高校层级、所在高校所属类别、高校所在行政区域等信息。

本研究利用SPSS2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方差分析、卡方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二、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大赛基本情况 (一) 大赛决赛情况分析

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大赛是深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辅导员荣誉体系建设的制度性创新工程。课题组搜集整理历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大赛决赛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分析发现,一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重点。如大赛名称由职业技能竞赛发展到职业能力大赛再到素质能力大赛,且自第六届开始,升级为全国辅导员工作现场会,集中表彰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和获奖选手,增强辅导员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二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受重视,提升综合素质成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关键。梳理决赛环节发现:一方面,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实际是考核重点,如注重谈心谈话,对所带学生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成为展示的核心,如将主题演讲调整为理论宣讲,博文写作调整为网文写作。

表 1 历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大赛决赛情况 Tab. 1 Final situation of previous N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Competence (Vocational Competence) Competition
(二) 大赛决赛获奖者情况分析

自2015年以后三等奖获奖人数增加,且从2018年开始调整为每两年举办一届。课题组通过搜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公布在高校辅导员网上的历届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大赛获奖者的名单,仅选取149位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以上的优秀辅导员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并借助相关高校官网和中国知网等平台归纳整理出这些优秀辅导员的相关情况。获奖辅导员的性别差异明显,女性辅导员获得全国三等奖以上的比例高达60.4%,高出男性辅导员将近20%。在年龄结构上,获奖辅导员年轻化趋势显著,平均获奖年龄为30.6。获奖辅导员中,最大年龄为40岁,为来自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太扎姆,于2014年获得三等奖;最小的为24岁,为来自山东大学的薛冰,于2015年获得二等奖。职称结构方面,呈现出以中级职称辅导员居多,初级次之,高级最少的特点。身份结构方面,以负责团学工作的辅导员获奖比例最高,达到34.2%,党务干部的比例也达到18.6%,而只以辅导员身份获奖的仅占31.1%。获奖者外部环境方面:一方面,以公办本科高校辅导员为主,学校属性和类别上以“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部属高校的辅导员为主;另一方面,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主。

三、大赛获奖者影响因素分析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实质上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动态过程。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反映专业化程度,能力层级越高,专业化程度越高[2]。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与其从业年限、自身专业化程度和外在组织支持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需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年龄,特别是从业年限、职称与专项工作、外在组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一) 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角色形象分析

全国优秀辅导员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快速成长期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可塑性增强。辅导员职业生涯阶段可划分为初步探索期、快速成长期、成熟稳定期、发展瓶颈期、升华或淡出期[3]。第一,青年辅导员专业化能力提升迅速,专业化成长加快。一方面,80后获奖辅导员占比高达80.6%,且获奖时年龄在30岁以下的比例最高为43%,工作年限5年以内的占比高达45.7%。另一方面,获奖辅导员平均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工作1~5年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快速成长期。如图1所示,获奖辅导员平均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且有5届获一等奖者的平均年龄小于总体平均年龄。

图 1 历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大赛获奖者平均年龄 Fig.1 Average age of winners in previous N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Competence (Vocational Competence) Competition

第二,成长期的辅导员专业化差异明显,可塑性强。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获奖辅导员中,30岁以下和31~35岁之间辅导员在获奖人数、获一等奖人数、职级职称、专项业务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30岁以下辅导员在获奖总人数、获一等奖总数方面均具有较明显优势,其所占比例分别高出31~35岁获奖辅导员比例10%和20%。另一方面,31~35岁辅导员则在职称、职务方面更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在职称方面,获奖辅导员中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比例高达53.5%,高出30岁以下辅导员14%。此外,在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和团委负责人等职务中,31~35岁获奖辅导员比例高出30岁辅导员获奖比例将近60%。

图 2 不同年龄段辅导员在部分关键维度上的差异 Fig.2 Differences in key dimensions among counselor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二) 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自身专业化分析

辅导员的专项工作对于辅导员专业能力呈现显著影响。通过卡方分析发现,不同辅导员样本对学院团委负责人全部均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p=0.030),意味着不同辅导员样本对学院团委负责人均有着显著差异性。进一步分析可知,辅导员中拥有团委书记身份的获奖比例为34.2%,高于辅导员拥有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的身份、拥有学生办公室负责人、拥有党务干部的身份和仅为辅导员身份的比例,具体到获一、二等奖的比例,则均为最高,分别为35.5%和38.3%,高出仅有辅导员身份的13%和5%。

辅导员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是对工作实效的一种专业认可,是辅导员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拥有中级及其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在一些关键维度具有显著的优势。分析发现: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在获奖总人数、获二等奖以上人数、科级以上职级、所在高校类型和高校属性等关键维度方面呈现出巨大的优势。拥有中级职称的辅导员获二等奖以上的比例高达81.1%,高出初级职称辅导员获奖的比例62%;在科级及以上职级方面,拥有中级职称辅导员已经获得科级及以上职级的比例高达91.7%,明显高于拥有初级职称辅导员的80%;在学校类别方面,“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中,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辅导员获奖比例最高,达到81.5%。

(三) 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外在支持条件分析

外在组织环境对于辅导员专业化能力的提升产生显著影响。学校类型和学校属性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和水平提升方面呈现显著相关性。一是获奖等级与获奖时所在高校属性呈现显著相关性。获奖等级对于获奖时高校属性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p=0.045),具体对比差异可知,一等奖的平均值为2.67,明显高于二等奖的平均值2.09。二是获奖等级与获奖时所在高校类型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获奖等级对于获奖时高校类别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p=0.011),对比差异可知,一等奖的平均值为2.27,明显高于二等奖的平均值1.63。进一步详细分析获奖时高校类别对于获奖等级百分比差异可知,地方高校辅导员获一等奖的比例为53.9%,明显高于平均水平30.0%;部属高校辅导员获二等奖的比例86.4%,明显高于平均水平70.0%。

此外,获奖辅导员就职高校所在城市与获奖时高校属性和类别之间的相关性显示,获奖辅导员就职高校所在城市与获奖时高校属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9,p值为0.02,小于0.05,意味着获奖辅导员就职高校所在城市与获奖时高校属性之间呈现出显著相关性,且为正相关关系,意味着获奖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不仅受到所在高校属性、类别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就职高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四、新时代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策略

辅导员的专业化具体而言包含地位意识的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4]。基于此,通过强化专业能力培训,增强专业认同,从而激发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内生动力;依托分层分类培养,提升专业核心能力,进而提高青年辅导员自身专业化水平;立足辅导员共同体,加强职业胜任力,继而加强青年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组织支持。

(一) 职业探索期:强化入职专业教育培训

首先,立足青年辅导员职业探索期,强化青年辅导员的专业认识。当前高校青年辅导员在专业方面呈现出学科背景多样、专业认知度低、职业发展模糊等现象。如通过梳理相关高校辅导员招聘条件了解到,中西部地区院校对于应聘者要求多为30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学历,拥有相关学生工作经历的中共党员(预备党员),至于专业则不限。沿海发达城市高校、重点高校则会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其以上,且博士研究生优先,在政治面貌方面强调中共党员,专业要求方面多为与辅导员职业或者学校专业类别相关、相近专业。因此,以青年辅导员专业能力培训为契机,一方面,通过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到入职培训中,提升青年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另一方面,组织一线资深辅导员参与培训、带教,帮助青年辅导员增强专业能力。

然后,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增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体系,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帮助辅导员养成专业意识[5]。《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指出:“分层分类进行多学科知识教育,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笔者曾参与了某地高校辅导员网络素养培训班全年6期的培训服务工作,工作中发现,初级班和高级班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变化较小,且尚未根据参训对象的不同提供分类分级的培训。因此,高校要针对初级、中级和高级辅导员的不同需求,根据辅导员专项职业技能,合理设置初级能力训练、中级能力提升、高级能力培养等培训课程,科学制定培训体系,提供精准专业化教育与培训,进而提升辅导员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二) 职业成长期:开展分级分类培养

第一,科学确定青年辅导员专项工作,矩阵式构建提升青年辅导员专业能力模式。实践表明,入职1~5年是青年辅导员职业能力快速成长期,入职3~5年是青年辅导员专业能力和职业成长关键期。专业化发展是职业能力的保障[6]。分析发现,获二等奖以上的辅导员平均年龄为30.5岁,获奖时年龄的众数为29岁、获奖时年龄的中位数为30岁。进一步分析可知,获一等奖的辅导员平均年龄为30岁,获奖时年龄的众数为29岁,获奖时年龄的中位数为29岁;获二等奖的辅导员平均年龄为30.7岁,获奖时年龄的众数为29~30岁,获奖时年龄的中位数为30岁。因此,应以科学确定青年辅导员专项工作为基础,矩阵式构建提升青年辅导员职业能力模式。职业能力横向提升方面,辅导员要全面负责所带学生的各项事务;职业能力纵向培养方面,依据学院学生工作整体规划,科学确定辅导员所负责的专项工作,并支持其加入辅导员工作室、参与到课程教研室当中,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

第二,探索实施辅导员分级分类培养工程,着力提升辅导员核心能力。《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中指出“辅导员职业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这为辅导员分级培养提供了指导。高校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工作实际和职业生涯,将事务型辅导员、专长型辅导员、全能型辅导员和专家型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一方面,以主要工作职责为标准,合理开展辅导员分类工作。按照辅导员学科背景、学生工作经历、个人意愿、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发展方向等个体因素;辅导员队伍学源结构、年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团队职业化专家化标准等因素,将辅导员分为事务型辅导员、专长型辅导员、全能型辅导员和专家型辅导员。另一方面,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科学实施辅导员分级工作。

(三) 职业稳定期:组建高校辅导员共同体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因此,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能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应构建辅导员共同体。

一是搭建辅导员行业共同体,推动辅导员协同发展。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强调的是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和归属感,能够为辅导员提供明确的角色定位,提供一套辅导员队伍分享的信念、规范、价值以及标准[8]。第一,立足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协会平台,积极创建青年辅导员成长共同体,助力青年辅导员差异化发展。针对入职1~3年的青年辅导员,要依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协会,实施青年辅导员业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对其业务能力培训和指导,搭建青年辅导员之间交流沟通渠道,积极创建成长共同体。第二,借助辅导员工作室,着力打造辅导员发展共同体,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能力。辅导员工作室,特别是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通过聚集一批兴趣相投、专业背景相近、发展方向相似的辅导员,通过发挥资深辅导员在职业化专业化方面的优势,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辅导员之间的协同发展。

二是打造辅导员与其他教师共同体,提升辅导员教书育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9]。首先,建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辅导员要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平台,与专业教师积极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共同体,提升育人实效。其次,打造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依托形势政策课、军事理论课等课程,与思政课教师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协同,教案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开展集体备课,发挥关键课程育人作用,从而打造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

三是构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共同体,增强辅导员专业权威。一方面,辅导员要依托形势政策课程、军事理论课程等,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着力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和思想共同体,增强辅导员专业权威。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发挥在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学生组织和社团等平台,强化实践和组织育人功能,积极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提升辅导员教师专业化能力。

五、结论

高校辅导员的初心和使命是立德树人,高校青年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化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通过依托专业化培训,提升青年辅导员专业认同;开展分层分类培养,增强青年辅导员核心专业能力;组建辅导员共同体,强化青年辅导员专业胜任力等举措,激发辅导员专业化内生动力,进而帮助他们逐步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2] 孙立, 李凡.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策略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1):120–123.
[3] 李凡.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评估与分析——基于上海10所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抽样调查[J]. 思想理论教育, 2016(10):94–101.
[4] 焦佳.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7):92–96.
[5] 蒋立峰.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路径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4):91–94.
[6] 周谷平, 王胡英. 高校优秀辅导员基本角色形象及其特征——基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事迹的文本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65–70,83.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 李忠军. 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 2014(12):97–102.
[9] 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