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价值与路径

王杨

王杨. 新时代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价值与路径 [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577-58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826413
引用本文: 王杨. 新时代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价值与路径 [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6(6): 577-58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826413
WANG Yang. The Value and Practical Path of Co-constructing Party Branch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er Institution in the New Era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46(6): 577-58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826413
Citation: WANG Yang. The Value and Practical Path of Co-constructing Party Branch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er Institution in the New Era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46(6): 577-58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826413

新时代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价值与路径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826413
基金项目: 2022年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2022ZX149); 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C2022025);202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C202135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杨:王 杨,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咨询。E-mail:2003100@shcc.edu.cn.

  • 中图分类号: D 267

The Value and Practical Path of Co-constructing Party Branch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er Institution in the New Era

  • 摘要: 新时代高校师生党支部要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新使命出发,站在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着眼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基于创建共同家园目标的广度,凸显培育优良师生关系的力度,提升以融合共建促发展的效度,深刻认识师生党支部共建的重要价值。目前师生党支部共建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共建主体的认识滞后、共建机制的保障失调、共建内涵的拓展乏力等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实践路径:用体制机制来推动党支部共建的可持续发展,用立体网络提升党支部共建的育人效果,用多维路径发挥党支部共建的润泽功能。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Party branc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er institution must stick to the new mission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 focu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and aim at the common goal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highlights clos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realize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udent Party branches.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and weak links in co-construction, such as in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imbalanced co-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lack of connotation of co-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co-construction of Party branches, to build a three-dimension network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co-constrction, and to explore multi-directional path for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arty branch co-construction.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新时代和新征程赋予党的基础组织和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党支部以新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和目标任务。201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作为党的历史上首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条例要求全党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新的历史条件给高校基层党建既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进一步自我审视和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双重契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立德树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党与广大师生密切联系的桥梁和枢纽。但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基层党支部分类设置模式下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相互分离现象,成为“教与学相背离”的典型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党建出现了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诸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发挥有所弱化,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所缺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有所降低等,立德树人的效果和质量受到影响,从而使高校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无法转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势,无法满足新时代对高校基层党建的新要求。如何加强师生党支部的建设是事关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局的重大课题,也是扎根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时代课题。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从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和实践路径等维度精准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正是研究和回应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重要抓手和创新举措,需要高校深入思考研究和持续探索实践。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2]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纵观大学的发展史,正是其培养的人才所发挥的兴国安邦作用才能全面诠释和不断彰显大学的伟大和不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无疑关键在师生,而高校师生党支部在其中又无疑发挥着引领和核心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就必须确保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并重。推进师生党支部同向同行、深度融合,将师生凝聚在一起,既有利于强化教师在立德树人全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从而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广大师生共同奋斗的坚强战斗堡垒,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3]

    党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与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来自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础的组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有利于切实增强高校基层党建的针对性;有利于不断显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有利于全面提升 “三全育人”的效果;有利于努力推进党支部职责任务的贯彻落实 [4]。因此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理应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面对高校基层党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必然要求高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师生党员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经验优势和学生的组织优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推动基层党建的创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党支部共建无疑是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尝试,无疑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整体化建设的有力载体,也无疑是开展基层党组织特色化建设的生动体现 [5]

    党的二十大以“全过程”为尺度进一步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建设师生的共同家园是高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目标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内在要求,更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的必然路径。这必然呼唤师生党支部践行人本理念,倡导和谐共处、共享发展,开展卓有成效的共建工作。在共建、共享、共治中,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创新校园治理体制,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师生共治机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师生主人翁精神,积极构建师生校园治理共同体;引导大学实现从“管”向“服”,从“管”向“治”的转变,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服务师生、服务发展上来,以点带面全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7]

    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培育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反观目前高校基层党建的现状,师生党支部之间迫切需要从相互分割逐步走向相互融合,迫切需要以支部共建为桥梁和纽带加强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横向联系。师生党支部共建的过程即师生之间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净化心灵与回归纯粹的过程,同时是师生之间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提升境界与增长智慧的过程。在共建过程中通过师生主体间的对话,可以不断增进师生间的理解与互信,进一步密切和深化师生关系,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

    师生党支部在党支部建设中均具有自身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学生党支部而言,青年学子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党支部在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修养锤炼方面积累不足,更缺乏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引领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学习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所欠缺。同时,在支部建设中对政治性的强化,往往会造成亲和力不够,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此外,学生党支部的人员流动相对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建设的稳定性。对于教师党支部而言,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党龄、阅历、视野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明显高于学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教师党组织相对组织活力欠缺,存在着“教与学背离”的情形,组织生活和业务学习没有深入结合。上述情况使得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成为必要。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是学校开展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使师生党支部融合共建具有现实可行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传统的师生党支部一直处于相互分离状态。近年来,许多高校结合自身的校情和生情,鼓励、支持和引导各基层党支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但是由于各党支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尚未充分认识共建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对党支部共建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对党支部共建的内涵与规律的理解尚有不足,未能从党建体系化的需要出发,把高校党建看作是一个整体,构建师生融合的大党建格局。其次,对党支部共建的体制机制缺乏全面、系统的思考,未能突破体制机制分割,消除体制机制壁垒,有效构建高校党建资源统筹体系,增强高校党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最后,对党支部共建的内容和载体缺乏有效的规划,未能结合党支部特点和发展目标提升共建的效果。这些认识、思考上的缺位不仅削弱了师生参与党支部共建的自觉度和主动性,而且降低了师生党支部共建的内在约束力和外在协同力,从而导致了部分师生党支部共建只停留在重视表面工作和完成既定任务的阶段,共建活动的实效性并不尽如人意。

    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举措的师生党支部共建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才能健全支部共建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功能。然而,现有的共建活动尚未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高校党建制度建设中尚缺乏对师生党支部共建的制度设计,也尚未将师生党支部共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高校对师生党支部还不能结合各自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党建工作优化对共建工作定目标、定职责、定标准以及加强管理、督导、考核。其次,师生党支部共建过程中的党建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党内活动一体化机制、党员管理一体化机制和党建考核一体化机制等全过程共建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最后,高校尚未建立师生党支部共建各要素的耦合机制与沟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党支部共建工作动态运行的顺利推进。上述保障失调使得共建活动缺乏长期推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无法确保共建联动的规范性,也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共建联动的实际成效,从而使共建活动处在完成临时性举措这一尴尬境地。

    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共建内涵的拓展。当前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内涵的重点还不够突出,共建活动的形式还不够丰富,共建活动的效果还需要不断彰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部分党支部共建将工作停留在任务的完成上,停留在协议的签署上,对共建内涵建设存在“重部署,轻落实”的现象,侧重共建的启动,忽视共建的延续,导致共建工作“宣传起来重要,落实起来次要,忙碌起来不要”。其次,部分党支部共建的思想引领功能发挥不充分,过于强调活动的热闹度,忽视活动的接受度,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共建活动主题无法切合新时代需求,共建活动内容无法契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最后,部分党支部共建载体缺乏创新,存在“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讲座式”开会的多,“标语式”口号的多,“说教式”填鸭的多,分专业、分层次、分类别施教的设计少,主动创新的探索少。上述共建内涵上的“短板”导致共建活动覆盖面不广,吸引力不强,育人效果不明显。

    首先,构建价值认同机制,在凝聚共识中推进共建。高校党委要从政治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师生党支部共建的重要意义,将师生党支部共建纳入党委研究的工作议题,通过出台相关文件和办法,制定共建任务书、协同共建路线图等,加强对师生党支部共建的坚强领导,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同时,要厘定师生党支部在共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界限,以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政策保障、狠抓责任落实为基本要求;以提升共建效果,增强师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为目标;以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确保师生党支部共建常态化。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参与共建的师生党支部之间要充分认识支部共建的重要意义,努力破除思想上的禁锢,不断明确党支部共建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积极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和专业经验优势以及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优势,共享资源、互帮互助,结合党的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制定详细的共建方案,积极营造有利于支部共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实现共建效益的最优化。

    其次,构建运行协同机制,在一体联动中推进共建。支部共建难在运行,贵在协同。为此,高校要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和责任导向相结合,积极构建团结协作、职责分明、管理有效的工作格局。参与共建的师生党支部依据实际情况,实施共建责任制。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各支部书记组成的共建工作委员会,建立支部书记抓总、支部班子成员协调、支部成员共同参与的共建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定期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究对策、督查落实,形成纵有领导、横有沟通、上有布置、下有落实的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系统规划机制。顺应共建工作的要求,参与的党支部在深入到基层一线进行专题工作调研的基础上定期开展联动交流,沟通共建形势,科学制定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和党建中心任务完成的长期规划和阶段工作重点,形成共建工作的系统脉络。三是完善常态渗透机制。如:建立党建资源共享机制,盘活各支部党建资源,挖掘潜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党内活动共建机制,共同设计活动主题,师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最后,构建制度护航机制,在明责履责中推进共建。保障制度关乎基础、关乎长远,是确保共建落到实处的关键,这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师生党支部共建运行的各项保障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共建成效纳入支部目标管理体系中量化考核,加强对共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二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党员监督机制,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情监督的作用,不断增强共建师生党支部的战斗力。三是要发现、培塑和宣传师生党支部共建的典型模式和优秀经验,将师生党支部共建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过程,融入高校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全过程,将共建功夫落实在平常处和细微处。四是要强化理论研究,将新时代高校师生支部共建作为一项综合性课题,坚持实践导向,注重学理整合,及时总结师生党支部共建的有益实践,作出理论新提炼,提出理论新观点。

    首先,培植思想引领体系。思想政治引领既是党支部的核心主业,也是支部共建的核心主业。为此,在实践中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实施党建导师制,引导广大教师既做“经师”更做“人师”。参与共建的教师党支部可以选拔一批党性观念强、业务水平高、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党员担任导师,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党员树立对党的忠诚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不断完善各项思想理论学习制度,形成教师党员领学、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跟学、支部成员共学的局面;并将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全过程细化为五个阶段,即入党启蒙、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发展对象教育、预备党员教育、正式党员教育,着力发挥党建导师的引领作用。如在入党启蒙阶段,着眼于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着眼于帮助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在发展对象阶段,有效促进学生思想上入党;在预备党员阶段,着眼于强化学生党性意识;在正式党员阶段,着眼于在实践中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探索形成“党旗领航、五段压茬”的“全链条”党员教育体系。

    其次,培植学业指导体系。开展师生共建党支部归根结底落脚点在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此,在实践中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实施学业导师制。该制度既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高校推行“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参与共建的师生党支部可以“八个一”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学业导师的职责,即一次谈心谈话、一份生涯规划、一次学术辅导、一次质量访谈、一次全面评价、一次学期汇报、一个就业指导、一次发展建议。学业导师或学养深厚、学识渊博,教学生求真;或悉心以教、指点迷津,教学生成才;或品格高尚、志诚仁爱,教学生立德;从而为学生点亮求知之灯、奋进之灯和希望之灯。同时,可以聚焦重大活动,形成师生党员携手共创的良好格局。可以让党员教师指导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以师生党员为核心,成立相关项目组,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党员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用专业知识和满腔热血,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从校内学习到社会服务,提升新时代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等。

    最后,培植困难帮扶体系。开展师生共建党支部要以“关心、关怀、关爱”为主题,体现师生情感,为此,在实践中参与共建的师生党支部可以采取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帮扶学习、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培养学生崇高的学习目标、科学的学习态度、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的学习意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不断形成、固化独具专业特色的优良学风。教师党支部成员主动对学习上有困难、家庭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教、帮学、帮困。在“帮教”中努力做到学生受助前后思想有明显变化、有明显进步;在“帮学”中努力做到学生受助前后学习态度有转变、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帮困”中努力做到资助工作上对困难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打造师生交流平台。参与共建的师生党支部要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搭建党员师生交流平台,定期举行集体交流,师生党员就时政大事,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党员给学生党员答疑解惑,并了解学生需求,座谈会中的思维碰撞给予师生更多的启发。如:通过共同学党课、共同开展主题党日、共同进行社会实践和参观考察、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共建方式,不断加强师生党支部成员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提升师生党支部党员队伍整体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通过组织开展尊师爱生、党建联谊、专业学习辅导、科研创新、第二课堂等多种共建活动,师生之间彼此走进各自的心灵世界,倾听各自的心声,在倾听交流中不断启迪心灵、激荡智慧、教学相长,构建亦师亦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加强参与共建的师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示范性。

    其次,打造校园文化平台。参与共建的师生党支部要以党建共建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精神、形象、素养三个方面引导广大师生党员深度参与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坚持树魂立根,用理想信念、核心价值和职业精神等大力培育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文化;用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在小处和细节中大力培育文明清新的行为文化;用师生共同建设的校园一景一物大力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物质文化;用严格规范、宽严相济的制度体系大力培育刚性约束与人性关怀相结合的制度文化;努力创建一种具有高校独特魅力、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让师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角,让师生所追求的共同美好价值与情感成为高校最美好的价值和情感,让校园成为师生温馨的家园,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使师生党员的精气神得到洗涤和升华,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和规范,能力素养得以培育和提升,努力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最后,打造社会实践平台。参与共建的师生党支部要树立“大党建”观,强化高校—社会协同,在充分依靠党务干部和思政工作队伍的同时,切实发挥专家学者、行业英模、杰出校友、老党员、优秀朋辈作用,使更多政治强、情怀深、视野广、人格正的同志参与到支部共建中来。同时,强化内外联动,主动走出去,与校外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交流合作,如与其他高校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以共建为契机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使共建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同时以共建为契机通过丰富育人载体、设立育人基地,让社会实践成为师生党员成长的重要一环。

    新时代不断强化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必将推动形成若干在党的政治核心引领下的共建成果,从而进一步彰显“红色活力”,让师生党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将进一步力促“红带共舞”,推进各项人才培养工作对标看齐、整体推进、整体提升;将进一步实现“红花遍地”,形成一批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经典案例,让党建共建结出硕果。从而使得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特色与品牌进一步鲜明,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相融互促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党组织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显。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22-12-09(001).
    [5] 骆郁廷, 郭莉.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7):45 − 49. doi: 10.3969/j.issn.1002-5707.2013.07.013
    [6] 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7] 俞可平.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WeChat 点击查看大图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8-2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