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主 编:盛 春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
2023, 45(3):227-23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714374
摘要:英语专业大规模压缩的危机已来临。面对英语专业语言文学方向的单一定位所带来的危机,外语界提出了“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但实施因面临种种挑战难以落地。鉴于此,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出英语专业下面设置专门用途英语方向是一个可行的建议,即用语言学中的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去研究被交叉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是如何用语言构建和传播的,而非“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即用英语作为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设置专门用途英语方向是一种真正的跨学科途径,不仅有效解决了英语专业的危机,而且为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和推进翻译硕士/博士专业改革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023, 45(3):233-24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407103
摘要:文化是主体身份的内在规约性,主体可以通过与文化的互动建构自己的身份。理雅各通过各种方法建立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之间的联系,用基督教义来阐释、充实、拓展甚至代替儒家思想。理雅各英译《中庸》的目的是汲取儒家思想,以便更好地为传教服务;而当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矛盾时,他会放弃儒家思想而坚持基督教义。文化在理雅各的翻译中无处不在,正是在文化冲突、文化协调、文化顺应与文化互鉴的翻译中,理雅各建构了自己的多种身份,推动了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互动与交流。中西文化差异悬殊,唯有相互比照,文明互鉴,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文化交流需要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化冲突为合作,为文化互鉴寻找对话的舞台,帮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2023, 45(3):241-246,25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823282
摘要:概念隐喻广泛存在于政治话语当中,其翻译对于国家话语体系和国家形象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19个不同主题的语篇作为语料,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结合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以及Pragglegaz团队提出的MIP隐喻识别程序,识别出语料中常见的隐喻模式,并根据隐喻模式出现的频率,聚焦出现频次最高的旅行隐喻,总结出3种隐喻翻译策略,以期为政治语篇的隐喻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2023, 45(3):247-25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116027
摘要: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文本移植。以K. L. Thern《说文解字叙》译本为语料,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索了汉字结构类术语和汉字形体类术语的英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部分译名并不能实现文本的成功移植,对此采用“十化”译法进行改译,研究发现:翻译汉字结构类术语采用“原生化”和“补生化”等译法,对语音、语义等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汉字形体类术语采用“译生化”和“补生化”等译法,易于为读者接受;同时基于“综衡化”原则,提出术语通名的翻译方法,期望译文更好地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甚至“长存”。
2023, 45(3):253-25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1106404
摘要:厘清育人目标、着力落实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研究生英语教材开发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将爱国精神、探究精神、协作精神、学术道德和国际学术交流意识等融入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并将其隐性融入到教材编写中。《硕博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的编写实践表明,研究生英语教材可以:(1)通过导向性选材,培养爱国精神和国际视野;(2)通过探究式教材设计,培养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3)通过强化学术写作规范,培养学术道德;(4)通过任务式产出训练,培养国际学术交流意识和能力。
2023, 45(3):258-263.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507237
摘要:《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特征及应用》由上海交通大学甄凤超教授著述,囊括了其本人从事学术研究以来开展的一系列有关语料库研究的理论探索和学习者英语特征的实证性研究。该书从语义序列、配价型式、搭配配价、词汇覆盖率、词汇知识、预制语块、话语标记语、反馈语、打断等角度,对我国学习者语言特征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是一本实证研究和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佳作,研究结论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述评旨在对该书主要内容及其概括性、示范性、多样性、全面性、引领性、启发性等特色予以评介。
2023, 45(3):264-27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210050
摘要: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里从生存、情感和文化三个方面描写了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博弈。追求个性主义的离心力与追求种族凝聚力的向心力之间的激烈冲突为黑人提供了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实现自我的契机。莫里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对种族偏见与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别是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对性别歧视、阶层疏离、价值观沦丧和心理变态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犀利的揭露和剖析。黑人内化白人审美观、价值观和交际观后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时常背离黑人文化传统,与黑人文化的向心力发生激烈冲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博弈直接挑战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文化传统和种族文化身份。
2023, 45(3):271-277,291.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308072
摘要: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志》《球门区》和《大琼斯街》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唐·德里罗创作初期的优秀作品。通过细绘三部小说中主人公们“退避”行为的缘由、机制与收效,德里罗剖析了当代美国主体性危机的本质,划定了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误区,并由此暗示:唯有主体与后现代文化建设性互动中生成的主体性才可让当代美国人领悟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在概念层面上,此种德里罗式主体性与美国学者耶纳特所提之“后存在主义自我”高度契合。
2023, 45(3):278-28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108009
摘要:“颠覆”与“含纳”是指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在《红字》中建构“反叛性”女性话语时与清教父权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既对抗又依赖的矛盾思想。一方面,霍桑在《红字》中主要通过让女主人公海斯特诉诸于华丽的服饰、拥有神秘力量的波儿以及沉默的生活姿态三种媒介重构本来象征罪恶的红字,试图颠覆、解构主流权力话语;另一方面,霍桑与清教父权主流话语之间存在着“共谋”关系,他勾勒海斯特如此反叛的新女性形象只是为更好地说明清教社会内部存在的运行机制:清教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收编”与“含纳”激进性力量来稳定和巩固自身意识形态的发展。霍桑通过海斯特“反叛”与“回归”双重形象特征展现出的“颠覆”和“含纳”,思考了清教新英格兰时期的社会运作模式,也为后世带来了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内部机制运作模式的深刻启示。
2023, 45(3):285-291.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625214
摘要: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社会、历史双重维度,是一种社会历史范式下的道德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早期人生理想确立,经唯物史观这一实现路径,到最终实现道德理想,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也不存在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更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问题。在社会历史范式下,可以厘清马克思道德思想从道德批判到道德理想、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明晰马克思道德思想与社会历史的密切关联性、与社会现实的语境相关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变动性等特点,还可以透过道德这一视角,看到马克思对人真正成为历史自觉主体的理论向往。
2023, 45(3):292-297,30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528181
摘要: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儒学宗教复位论调的高度上扬,一方面是精神文化需要生成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理论廓清儒学本质,明确儒学的发展样态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位置;在科学辩证地对待儒学的基础上,推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成就,完成儒学的现代转型。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气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一步。
2023, 45(3):298-30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720242
摘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积极回应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双重挑战的理论成果。面临科学社会主义遭遇理论误读和现实挑战,恩格斯从科学性和价值性双重逻辑视角重释科学社会主义。在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恩格斯再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及其专政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方向。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思考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捍卫和发展,有利于澄清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3, 45(3):305-31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113017
摘要:基于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围绕如何将高等教育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推进到价值维度,回归教育 “初心”的宗旨。结合工科学生的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文思想和专业教育的不匹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等问题,根据中国工程教育的要求,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科学思维方法、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等多角度形成与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库,融合学校百年历史,改进教学手段,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实现价值引领,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业培养卓越人才。
2023, 45(3):313-31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201042
摘要: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文科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学经验,在上海理工大学进行强化课程思政要素和环节的“人文物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堂教学内容讨论、思政教育的宣传引导、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文科类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综合素养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新途径。
2023, 45(3):318-323.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206046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日趋专业化、细致化,亟需围绕学科专业方向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上海理工大学以“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为核心,系统化构建适用于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2.0”体系。首先,打造具备“国际化”背景,“专业化”教材与“系统化”设计的“工程伦理”精品课程。其次,利用工程专业的项目集管理PgMP和敏捷项目管理ACP的高效模式,精准构建以“工程伦理”为核心的“课程思政2.0”育人体系。通过以上两个步骤,从宏观层面保障工科类专业最终完成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跨越和更新。
2023, 45(3):324-329.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303068
摘要:从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者视角开展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研究发现:全国优秀青年辅导员年轻化显著、双性化的人格特征突出;且入职3~5年为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关键期。此外,辅导员专项分工、外在组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青年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呈现显著影响。基于此,高校需要从加强入职培训教育,增强青年辅导员专业认同,开展分类分级培养,提升青年辅导员核心专业技能,组建辅导员共同体,强化青年辅导员专业胜任力三方面,深化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
2023, 45(3):330-33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410166
摘要:人工智能的学科多样性及其融合发展趋势,对认识学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特征、发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规律并指导相关学科领域更广泛地数字产业化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利用Loet Leydesdorff等提出的学科多样化测评指标体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融合发展态势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领域的融合。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在近10年随时间加速扩展;而且在254个WOS的学科分类当中,有106个学科分类与人工智能领域有交叉,其中有近1/3的学科方向与生物医药相关。通过进一步分析和专家访谈发现,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数据分析预测、药物研发与个性化医疗、医学影像分析、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健康管理和预防等领域的发展。
2023, 45(3):337-34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0223055
摘要:终身学习力是助力工科学生适应新时代个体生命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要素,应是推进和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从整合知识、能力系统和创造价值三方面来理解新工科背景下终身学习力的内涵。面向未来新工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对工科学生终身学习力的培养,不仅关乎未来工程师社会维度职业身份的发展需要,而且关涉主体维度终身成长的价值诉求。为此,学校应积极建设工程可持续课程、开展服务性工程实践和建立价值共创的师生关系。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主 编:盛 春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