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门用途英语
    • 多模态翻译视域下上海老字号译名研究

      2024, 46(6):503-509.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1223612

      摘要 (0) HTML (0) PDF 1.25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多模态翻译理论,以现有最新认证的含标志性商标图案的104个上海本土老字号及其译名为语料,探究其英译名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语音、语符、文化和多模态四个要素方面展开翻译策略研究,提出适用于上海本土老字号译名的建设性翻译策略,以助力上海老字号的创新发展和跨文化品牌传播。

    • >翻译研究
    • 认知识解视角下政治隐喻英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译为例

      2024, 46(6):510-514,52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119569

      摘要 (1) HTML (0) PDF 862.0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认知识解视角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政治隐喻的英译,考察其英译文背后反映出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认知识解视角的四个维度——详略度、聚焦、突显和视角对该书中政治隐喻的英译均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背景的人们认知识解方式不同,译者应灵活调整认知识解方式,以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本国的意识形态、发展理念、国家形象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都是政治文本翻译的首要考量因素。该研究有助于人们从认知识解这一视角理解翻译活动,并为政治隐喻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 规范制约下的译者主体性发挥——以刘宇昆成功英译《三体》为例

      2024, 46(6):515-52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417203

      摘要 (0) HTML (0) PDF 620.92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翻译规范是描述性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借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三体》英译本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译者刘宇昆在翻译中对源语与译入语文化的平衡方法以及对原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研究发现,规范制约下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三体》成功背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巧妙处理提高了译作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度,其科幻作家与海外华人的双重身份为译作的海外传播保驾护航,其在译文中对原文宏观结构与微观表达的重新考虑又保障了译作的质量。

    • >外语教学
    •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绩、问题与思路

      2024, 46(6):521-52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614295

      摘要 (1) HTML (0) PDF 507.22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在国际前沿研究的影响与带动下一步步发展,慢慢形成了中国特色。通过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行分门别类的描述和相应的评价,从知识结构的拓展、信息技术的融入、科研意识的作用、影响因素的推动、发展路径的丰富、实证研究的崛起等六个方面勾勒出此类研究的路径及进展,指出现有研究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也存在从理论到实践的种种问题与不足,未来需要在加强实证研究、拓宽理论渠道、扶持薄弱地区、跟踪研究热点方面取得新突破。21世纪的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需要在总结已有成就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争取开创研究的新局面。

    • 不同模式的同伴反馈对英语写作质量的影响——以读后续写教学为例

      2024, 46(6):528-533,545.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014498

      摘要 (0) HTML (0) PDF 845.25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同伴反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其对外语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评价过程有助于建立评者与作者的密切互动,发挥同伴支架作用。研究基于不同在线平台的混合学习实践,以读后续写教学为例,采用定量研究探讨同伴反馈对读后续写的促学效果。发现:1)有同伴反馈的读后续写教学效果有显著提升,反之则不明显,且读后续写促学效果优于单纯阅读理解;2)相较于单纯读后续写,经同伴反馈的续写有助于修改词汇和篇章维度的错误,提升读者意识;3)学习者认同基于反思日志的同伴反馈在文本质量、语言逻辑等维度的提升效果,其产生的互助支架有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 >外国文学
    • “无名困境”之名——社会心理视域下《觉醒》与《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生存困境

      2024, 46(6):534-539.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621308

      摘要 (1) HTML (0) PDF 578.2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首次出版以来,围绕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自主地位和女性身份的讨论层出不穷。通过将两个女性主义经典文本与社会心理视域下的“社会性疼痛”理论结合,分析两部作品中女性困境书写的相似性,得出两位女主人公都经历了饱含疼痛的生存困境,揭示了造成困境的三个渐进性因素,即婚姻和母子/女关系中的价值感缺乏、替代亲密关系的终止以及社会支持的缺失,并将这一“无名的困境”定义为“社会性疼痛”。

    • 《雪松后的房子》中的动物隐喻与种族书写

      2024, 46(6):540-545.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1224494

      摘要 (0) HTML (0) PDF 572.2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雪松后的房子》故事背景取自切斯纳特幼时的居住场所,通常被认为是他对童年的回忆记述,并无奥义。但事实上,“雪松后的房子”这一意象状似原始动物巢穴,暗示了“人即动物”这一与当时的主流话语相悖的命题。切斯纳特藉由这一独特的场景模糊小说主旨,促使读者去探寻“雪松后的房子”的深层寓意。此外,小说里精心编排的动物隐喻隐晦地揭示了“物种歧视”与“种族歧视”之间的纵深关联,并深刻诠释了人性与动物性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该小说在抨击种族主义制度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动物解放运动的先声。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论恩格斯对生态观的阐述与论证方式

      2024, 46(6):546-55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704326

      摘要 (0) HTML (0) PDF 470.6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恩格斯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指出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会导致生态危机,并论述了产生生态问题的认识论和社会根源。恩格斯的生态观的先进之处不仅仅在于结论的深邃和高瞻远瞩,更在于阐述和论证生态观的手段和方式,对我们理解和阐释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恩格斯对生态观的论证和阐述方式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第一,从劳动本质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根源;第二,用因果分析法阐述生态危机的认识根源;第三,以阶级分析法阐述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第四,用辩证思维阐述人类改造自然的两重性;第五,用系统论思维阐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 《资本论》共产主义思想的三维阐释

      2024, 46(6):551-558.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408172

      摘要 (0) HTML (0) PDF 522.16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资本论》共产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不应局限于对“共产主义是什么”的考察,而应当对共产主义“内容的自我展开过程”进行追问,即对《资本论》共产主义的生成过程进行探析。《资本论》通过“三大批判”将“资本”的全部秘密揭示了出来,进而言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命运以及共产主义的生成。从哲学维度进行审视,《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体性批判揭示了“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生成;从政治经济学维度进行审视,《资本论》通过对资本运行逻辑生成与瓦解的批判性分析,阐明了共产主义的生成;从科学社会主义维度进行审视,《资本论》通过批判以保留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辟出现实的共产主义道路。

    • 论梅茹耶夫的社会主义论证策略及其内在局限

      2024, 46(6):559-56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11226495

      摘要 (1) HTML (0) PDF 479.9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相对低潮期,为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有效论证迫在眉睫。梅茹耶夫的创新在于从文化维度进行论证,其论证具体展开为:从理论本源厘定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和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的产物;通过探析科学、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能否实现真正结合,肯定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以人类自由为根据阐明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性。不过,梅茹耶夫的论证有其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 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变量探赜

      2024, 46(6):565-57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010485

      摘要 (1) HTML (0) PDF 498.4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人们的交往出现了“脱域”与“在场”两种不同的空间存在方式。人们的空间感受、参与角色、实践体验也都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经由网民群体交往互动而发生的交叠共振风险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动逻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虚拟空间”而产生的,是因人类社会交往方式、组织形式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变化。因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与线下交织并存的特点,关注聚集在线上网络空间和滞留于线下地理空间的不同群体交织互动所产生的风险共振,旨在诠释网络空间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 >文化·教育
    • 高校社区美育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4, 46(6):571-57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102533

      摘要 (1) HTML (0) PDF 512.51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推进,高校美育迎来新的历史使命与发展机遇。高校社区美育是依托高校与社区进行审美活动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美育方式,是学校美育中重要的拓展组织形式,同时也是社区治理协同的重要支撑手段。基于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社会语境动态变迁,分析高校-社区合作的学科融通、情感平衡、智慧赋能、艺术浸润四重价值指向,从资源聚集、顶层布局、主体博弈等方面阐释美育发展路径,为高校美育教育工作学理衍生和理念更替提供方向基点与智力支撑。

    • 新时代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价值与路径

      2024, 46(6):577-58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826413

      摘要 (1) HTML (0) PDF 474.89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代高校师生党支部要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新使命出发,站在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着眼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基于创建共同家园目标的广度,凸显培育优良师生关系的力度,提升以融合共建促发展的效度,深刻认识师生党支部共建的重要价值。目前师生党支部共建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共建主体的认识滞后、共建机制的保障失调、共建内涵的拓展乏力等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实践路径:用体制机制来推动党支部共建的可持续发展,用立体网络提升党支部共建的育人效果,用多维路径发挥党支部共建的润泽功能。

    • 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实施策略研究

      2024, 46(6):583-589,595.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829419

      摘要 (1) HTML (0) PDF 885.48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实施策略对指导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实施策略的研究仍较薄弱。针对这一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3项实施策略:形成“学习效果导向,教学评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评教与评学的有机融合;构建“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师生循环跟进式发展;开发关注学习效果的评教和评学量表,激发师生的理性反思和深度投入。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发挥党史立德树人作用的探究——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为例

      2024, 46(6):590-595.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718344

      摘要 (1) HTML (0) PDF 530.1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时代新人、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应有之义。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理念与模式,为发挥党史立德树人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载体。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思政为例,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实验教学的探索。总结归纳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发挥党史立德树人作用的做法和经验,从顶层设计、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教法创新、科技赋能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为高校发挥党史立德树人作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对青年教师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2024, 46(6):596-60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016502

      摘要 (1) HTML (0) PDF 511.9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处于职业发展初期,面临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科研起步艰难以及收入差距显著等较大压力。在对青年教师发展压力及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设计、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结果运用和沟通反馈等方面总结了现有评价体系中制约青年教师发展的因素,并以社会、学校和青年教师三个层次需求的协调统一为出发点,提出从增强价值导向、完善顶层设计、丰富评价方式、有效运用评价结果等角度构建高校青年教师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让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始终保持发展活力,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期刊信息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 主       编:盛 春

  •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