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主 编:盛 春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
2025, 47(2):111-11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0904441
摘要:老字号国际语言服务是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在跨国品牌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具有受众导向和创译一体的鲜明特征,能充分彰显服务团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可作为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和评价的有效抓手。以老字号国际语言服务实践为基础,初步厘清老字号国际语言服务能力的结构要素,明确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技术能力3个一级要素及其下设的11个二级要素,为后续研发学、教、评一体化的老字号国际语言服务表现性评价量表奠定构念基础。
2025, 47(2):118-12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918456
摘要:聚焦ChatGPT人机对话式翻译,分析其译文特征,并通过与以谷歌翻译为代表的神经机器翻译质量对比发现二者差距。研究显示,ChatGPT 可提供多种译文、变化译文风格并识别文本标记。但在译文质量方面,ChatGPT在准确性、完整性及一致性上仍存在提升空间。ChatGPT的人机对话式翻译将为翻译从业者、翻译学习者和技术开发者带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启示。
2025, 47(2):128-134.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509230
摘要:在汉译英策略方面,国内研究大多遵循西方理论框架,但近年来对汉语本质特征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尝试摆脱印欧语系和西方理论的影响,以余华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和安德鲁·琼斯的译本互作对照,从汉语的本质特征之一——话题链视角出发,根据不同话题链的定义及特征将原文及其译文进行归类,从语言层面探究4种话题链中存在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宏观层面上的解决策略。研究发现:典型话题链可采用评述分译法;套接式话题链可采用话题分译法;内嵌话题链可采用子话题分译法;复杂话题链灵活多变,零回指现象明显且丰富,整体上可采用显化话题分译法。
2025, 47(2):135-14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0818402
摘要:以游戏《赛博朋克2077》中的人物对话翻译为例,分析了该游戏产品本地化的语言转换特征,即在译文中使用目的语中的俗语和成语、口语化、谐音双关、流行语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本地化过程中,译者如何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体现游戏的娱乐性,达到游戏在目的语市场本地化及推销的商业目的。研究结论将为同类型游戏产品的本地化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2025, 47(2):141-147.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427205
摘要:以空间叙事为理论观照,通过考察陈楸帆著、刘宇昆译的《荒潮》在翻译过程中空间构建的变化,揭示原文和译文空间特征中的“异托邦”书写。基于空间叙事理论框架,阐述了以故乡原风景为基础的“文本建构空间”,社会阶级分化、人与自然的异化的“社会结构空间”和基于集体文化记忆框架的“接受阐释空间”。研究表明,《荒潮》英译文本的叙事空间重构不仅暴露了当前技术发展和资本膨胀所导致的道德缺失背景下各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对命运的现代性焦虑,同时,所展现的“异托邦”危情与底层书写也为社会与人性的精神救赎埋下了伏笔,折射出译本在历史、空间与现实之间保有的一份独特且深厚的人文关怀。
2025, 47(2):148-15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806399
摘要:寒山诗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被英译至美国,并在1950年代开始在美国知识分子尤其青年诗人中广为流行。随着寒山诗在美国的不断译介、传播与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一批创作“寒山诗”的诗人,查尔斯·罗希特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新世纪创作的《寒山2000:城市里的寒山》对中国寒山诗进行移植,主要有4类:劝世诗、隐居诗、任运诗和论诗诗。这种移植不仅体现在诗歌主题上,也表现在诗歌语言及风格上。罗希特在移植寒山诗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写,使寒山诗成功植入美国文学,为中美文学交流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借鉴。
2025, 47(2):157-16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21029525
摘要: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在虚构叙事中融入了维多利亚时期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基于新历史主义视角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文本的历史书写特色从以下3个方面得以呈现: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托,通过准确的地点与时间、巧妙的细节和关键词“时代”的多次重复呼应“大写的历史”;聚焦于“小写的、复数的历史”之中的普通人,通过冷门资料厚描法展现个体人物,尤其是女性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生活状态;在虚实交织中,通过“跨界”叙事对资本剥削、人物迂腐思想及“机器”般的整个时代进行反思,对传统全知全能叙事、传统单一结局进行反抗,呈现出鲜明的反传统写作特点。
2025, 47(2):163-169.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4111359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理念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培养目标层次不明,教育内容重复、逻辑倒挂,教育主体各自为战、各管一段,教育评价固化断档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多维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通过把住立德树人这一关键点,梯次分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确不同学段的侧重点,循序渐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链接多元协同的育人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主体;探索多维度反馈汇聚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效度,这些方式方法有助于构建一个各阶段教育目标清晰、内容安排适当、主体定位明确、评价体系合理且多维一体化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025, 47(2):170-175.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1228624
摘要:教学的内容、时空、主体、载体和反馈等基本要素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从教学要素论视角看,“大思政课”融合了上述教学基本要素间的耦合,追求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教学时空的无缝衔接、教学主体的有机组合。基于教学要素理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创新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构建跨时空育人课堂,组建多元复合型师资,绘就立体教学反馈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2025, 47(2):176-182.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1027512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作为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具备知识生产、价值认同、表达和反思功能。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持续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迎来了数字化转型契机。数字思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量,其中分众思维、预测思维、整体思维分别推动叙事转型朝着精准化、动态化和有机化向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叙事主体算法化、叙事形式扁平化、叙事时间空间化、叙事环境虚拟化的基本形态。面对转型实践,应将知识生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任务,以“人机交互”作为转型的核心要素,把立德树人作为转型的根本文本遵循,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效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2025, 47(2):183-19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302089
摘要:中国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载体,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紧密相连,需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视角加以审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跨越,人类文明由此迎来转向机遇,实现了从地域性文明向世界性文明、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跃升。现代文明由西方主导构建,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与整体面貌,使人类文明烙上了鲜明的西方印记。然而,现代资本文明并非抽象的永恒存在,而是有其明确的历史界限。在其全球扩张时期,它面临着内部的深刻危机,其发展极限也暴露了自身的缺陷与局限。中国道路自诞生起便与现代资本文明共存,并实现了对现代资本文明的超越,开辟了一条新文明类型的实践路径,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多样化发展。
2025, 47(2):191-19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315117
摘要:BOPPPS 混合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课程思政相结合,是对国家关于高校课程思政高要求的积极响应与教学探索。以“管理博弈”课程为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讲好思政故事,深入探讨“管理博弈”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同时,深度挖掘课程各章节的思政元素,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课程知识点“纳什均衡”为例,通过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的教学,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式学习,讲述大师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感,引发思想共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同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2025, 47(2):197-203.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216059
摘要: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为辅导员发展赋能,激励其积极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重视高校辅导员学术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重困境的复杂交织,高校辅导员的学术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宏观层面,思政工作地位与学术研究地位严重不对称;中观层面,队伍职称结构失衡;微观层面,辅导员学术职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从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出发,为辅导员学术职业发展创造时间条件;激发辅导员学术发展的内驱力,提高其科研产出和质量;构建学术职业发展培训体系,为辅导员学术职业发展提供系统支持;建立学术职业评价考核体系,为辅导员学术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激励。
2025, 47(2):204-210.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30128032
摘要:“高等环境流体力学”课程本研一体化教学实践的具体举措包括:凸显学术属性的课程内容、问题导引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和契合学术能力要求的考核方式。通过问卷调研了课程教学实践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课程基础差异性显著,近80%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难度较高;学生对除了场论和张量外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总体教学情况的认可度均大于65%;学生对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的认可度存在差异。在分析上述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教改措施。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主 编:盛 春
地 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联系电话:021-33817286
电子邮件:xbskb@usst.edu.cn
国际标准刊号:1009-895X
国内统一刊号:31-1853/C